史话》当朝已无谔谔之士──汉中对与隆中对如今何在(欧阳圣恩)

2010年的「英雄再起:大三国特展」透过浮空投影的3D特效技术,参观民众宛若穿越时空,置身茅庐中一同聆听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隆中对。(王锦河摄)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大对:「汉中对」、「隆中对」、「邺中对」,最成功的是「汉中对」。古文言简意赅,「对」是指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亦指君臣的重要对话。「汉中对」不若「隆中对」有名,但成效胜于「隆中对」,是楚汉争霸时期,韩信在汉王刘邦登坛拜将之后,与刘邦的策略对话,「邺中对」则史书记载较少。

●韩信「汉中对」助刘邦得天下

《史记》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韩信早年落魄失业,后来投奔项羽未获重用,只担任执戟守卫,建议又不被采纳,决定转投靠刘邦。

他起初依然不得志,后来被夏侯婴、丞相萧何举荐给刘邦也只担任治粟都尉(管理粮仓官吏),韩信负气离走。随后「萧何月下追韩信」终得到刘邦正式接见,并接受萧何意见以最高礼仪在众将之前破格任命韩信为首席大将军之后,才有「汉中对」的问世。

但是韩信并未善终,楚汉相争时,齐国人蒯通知道二虎相斗的胜负关键在于韩信偏向哪一方,因此劝他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没有答应。过数日,蒯通又劝韩信付诸行动,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蒯通的规劝未被采纳,就假装疯癫改做巫师。

项羽将领钟离昧与韩信友好,项羽死后他归附韩信;刘邦怨恨钟离昧,欲逮捕杀之。友人劝韩信提着钟离昧首级见刘邦就没有祸患,钟离昧说: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即亡矣。乃自刭而亡。韩信持其首谒见高祖以示效忠反遭逮捕,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烹的本字);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但刘邦对韩信叛变查无实证,乃赦免韩信但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

谋士张良识相辞官归隐甘做闲云野鹤,萧何具有政治智慧懂得急流勇退,受赏时只要贫瘠之地退隐山林,两人对皇权都不构成威胁。而韩信功高震主,楚汉相争时要挟刘邦,强求担任被他荡平的齐国国王,又被误告谋反引起猜忌。

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后为巩固皇权,展开削藩行动消灭异姓王族。韩信的齐王被夺兵权改任楚王,势力仍然最强,刘邦视其为眼中钉;最后被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斩杀并灭其三族,得年33岁(有史书记载此乃刘邦授意借刀除患)。

韩信具军事才华,其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布阵」,以3万军队击败赵国20万大军;以砂囊堵住壅水上游,佯败渡河,趁齐军渡河追击至水中央时,移囊放水淹齐军无数,杀齐之大将龙且;藉「四面楚歌」瓦解楚军人心、垓下决战以众击寡完歼项羽最著称。

韩信对刘邦忠诚无叛意,但好大喜功不知进退,刘邦又生性多疑,有流氓皇帝之称,终致下场凄凉。因此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汉中对」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兹摘录部分原文叙述如后:「信问: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项王之为人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韩信问:如今向东争夺天下,敌人是否项王?汉王说:是。韩信再问:大王自认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说不如项王。韩信说: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然而我曾侍奉过他,知道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因此只是匹夫之勇。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项王待人慈爱有礼,说话温和,见部属患病会心疼流泪,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他们。但部属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却舍不得给予官印,这就是妇人的仁慈(施小惠而不识大体)。项王军队所经之地都遭摧残毁灭,百姓怨恨不愿归附,但迫于威势而勉强服从。他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民心,使优势转为劣势。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如今大王能与项王反其道而行,任用英勇善战之人,有谁不能被征服?将城邑分封给功臣,有谁不心悦诚服?以正义之师讨伐项羽分封的3个秦朝降将,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什么敌人不能击溃?

玉雕大师胡绍宇在5.5厘米×8.5厘米玉面上,将中国古典名文《隆中对》共516字的全文镌刻其中。玉牌微雕《隆中对》字迹虽细如微尘,却点划有序,遒劲飘逸,极富金石雕刻韵味。(新华社)

●刘邦自认不如韩信

韩信劝刘邦任天下武勇,以城邑封功臣,以义兵思乡东归之心平定三秦;汉高祖刘邦后来灭楚项羽,无一言不酬,所以《资治通鉴》说:「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信之功也」!韩信虽是武将,却有高度智慧与能力协助刘邦得天下。

韩信被称为兵仙,是汉初天才军事家,其「汉中对」堪称战略谋画的典范。韩信指出敌强我弱的基本现实,但项羽有个性上的致命缺陷,还有手段上的毒辣凶狠,如坑杀秦军降卒、焚烧阿房宫、杀天下共主义帝失楚人之心等。而刘邦拥有道义,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和民意优势,知己知彼,善用民心,因此最终击败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出,有良臣猛将辅佐,能从善如流是赢的关键;刘邦曾说:「吾可得天下得力于3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3位皆为人杰」。

●姜是老的辣 性格决定高度

但刘邦和项羽的年龄差异造成思想和处事态度的不同是很重要关键,足为后人鉴之。《史记》并未具体记载刘邦年龄,徐广在《史记集解》指出《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起兵于芒砀山时是48岁;皇甫谧在《史记集解》中说刘邦出生在秦昭王51年,亦即公元前256年;臣瓒注解《汉书》的记载判断刘邦是在秦庄襄王3年,即公元前247年出生。

上述考证显示,刘邦与项羽的年龄差有24岁、15岁和18岁3种说法。项羽比较单纯,性格缺陷是其弱点,有妇人之仁不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有匹夫之勇与高傲宁死不屈,在乌江自刎不过28岁。刘邦至少长他15岁,历经风霜,在个性、高度和想法各个面向都强过项羽,此乃姜是老的辣。

●三顾茅庐终得「隆中对」

汉末三国时代刘备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前两次到隆中(今襄阳市古隆中或南阳市卧龙岗)拜访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得见才有「隆中对」流传千古。兹摘录《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隆中对」的部分内容。

先主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刘备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逃。我不知德行能否服人,力量是否足够,却想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个人智慧与谋略浅薄,因此才处于今天这局面。但是我的志向不止于此,先生认为该采取什么办法?)

亮答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回答: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小人又少,曹操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天时,也是靠谋略。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号令诸侯,的确不能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据地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有才能的人,只能把孙权作为外援而不能图谋他。)

亮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说:将军既是皇室后代,声望名闻天下,又广招英雄,渴望贤才,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之地,和西边各族和好,安抚南方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生变,就派一员上将率军从荆州进军中原,将军可亲率益州军队到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拿着饭食和水酒来欢迎将军?果真如此,称霸的大业就可成功,汉室天下就可复兴。)

刘备听了诸葛亮建言后非常高兴,两人关系日益紧密,但关羽和张飞不悦,刘备诚恳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两人才不说话。

●汉中对得天下 隆中对失天下

「汉中对」与「隆中对」以及刘邦、刘备很容易混淆,「两个君臣对」虽未直接提到汉中,但胜者都涉及汉中。汉中物产丰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汉中进入关中的长安有5条通道,最著名的就是「陈仓道」,韩信采取闪电战术从汉中袭定三秦的战役「暗度陈仓」(南朝武将檀道济所着兵书《三十六计》的第八计)便发生于此,打败项羽分封的章邯、司马欣、董翳3位秦朝降将,展开5年的楚汉相争局面。

由于刘邦破坏公元前203年订定的楚汉和约,趁项羽不备对其展开歼灭战;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岸边;刘邦很快平定楚地,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由小小地方亭长变成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初期建都洛阳,后来觉得关中险峻适于建都,又迁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汉中之战」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而爆发的战争,《三国演义》里曹操舍弃汉中时说了很无奈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刘备则说「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意指男的都去战场,女的担任后勤工作,无论如何都要拿下汉中。结果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以刘备胜利告终。同年,刘备成为汉中王,蜀汉政权至此正式建立。

韩信的「汉中对」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建立400年的大汉王朝。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以夺取荆、益二州及汉中为根据地,并建议一从荆州向北进攻、另一从汉中向北进攻曹操取关中。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仅能从汉中翻越险峻的秦岭进攻曹魏夺取中原,难度极高,只好困守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与魏、吴三分天下,可说是得了汉中,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人臣遇明主始有君臣对

至于《邺中对》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开国名将邓禹的策略对话。邓禹曾被喻为西汉的萧何,他提出统一天下的策略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二是争取民心,从严治军。他劝说刘秀先平定洛阳,再拿下长安,然后北上幽州。但邓禹的对策在史书少有记载,仅在《东汉演义》以及《光武大帝刘秀开国往事》的「邺中对策」提及,但被后世列为「三大对」之一。

洪迈《容斋随笔》曰:「人臣之遇明主,于始见之际,图事揆策,必有一定之计,据以为决,然后终身不易其言,则史策书之,足为不朽」。「三大对」提出建言者皆遇明主,所提出有关军事与政治的建议都获得采纳,并获得一定成效因此能流传后世。

反观当今已无「君臣对」,领导人说了算,文武百官与家臣为自保或求达官显贵无不顺从。苏轼说「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历史的长河里,古月依旧照今夕,今日却已非昔日,如今满朝皆阿谀、钻营、朦混说谎、违法乱纪之人,谔谔之士已不复存在,历史的明镜如今已成破镜!

【欧阳圣恩专栏每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