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党外杂志兴衰史 台湾反对势力的崛起(欧阳圣恩)

一本本党外杂志,松动了过去言论尺度,同时也引发了杂志界的战国时代(中时资料照)

自从中华民国退居台湾之后,依据《戒严法》第11条规定「戒严地域…得停止集会、结社及游行、请愿,并取缔言论、讲学、新闻、杂志、图画、告白、标语暨其他出版物之认为与军事有妨害者」,因此党外人士的政治动员行动通常透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办政论杂志批评时政及宣传台湾本土意识」,二是「参与选举设法进入决策阶层,以发挥制衡的影响力」。

《自由中国》最早的党外杂志

在戒严体制下1960年代以雷震为首的《自由中国》杂志首先被勒令停刊。(中时资料照)

参选公职并非经常性的活动,进入国会、地方议会或成为地方行政首长的党外人士极少,所发挥的功效不及政论杂志的传播效果,因此党外杂志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成为台湾反对力量的重要支柱,也是后来民进党能够成立的因素之一。

党外杂志最早可朔源自雷震于1949年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后来因为和反对势力结合,1960年9月4日警总藉殷海光写的社论〈大江东流挡不住〉,以涉嫌叛乱罪名将雷震逮捕,杂志亦遭停刊。

《文星》杂志创刊于1957年11月,由萧孟能任社长,1961年李敖加入《文星》开始攻讦国民党的保守教条。由于言论遭涉及为匪宣传与破坏国民党党誉,多次遭查禁、扣押,1966年12月终被停刊,成为继《自由中国》之后又一被封杀的杂志。

1986年5月《文星》获得复刊许可,意气风发重新推出,但1988年6月基于现实考量宣布永久停刊。社长萧孟能在「停刊词」叹说:财务的沉重负担,个人的年纪和健康,都是促进停刊的一些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在泛政治意识高涨的今天,对长远性的文化思想问题寄以深切关怀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知识青年的品味已普遍变质,整个社会的走向与我们一向所怀抱的理想距离越来越远,这些才是难以继续出版发行的真正原因。

广义的党外与狭义的党外

广义的党外指除执政的国民党外,包括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青年党和所有无党籍人士在内;狭义的党外则指对执政党「持反对态度并欲推翻取代」的无党籍人士,被执政当局称为阴谋份子,民进党成立后,「党外」一词成为历史。

如以意识形态来界定「党外」,则「党外」除在政治立场上否定政府及执政党外,更以「台湾意识」的乡土感情与「革新保台论」作为主要诉求,并自称代表真正民意、新生一代与台湾人民。

新闻界耆老曾虚白指出:政论杂志是时代的产物,基于政治需要而产生;胡适说:政论是为国家社会设想,关系着几千万人、几亿人的幸福与痛苦;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我们立言应秉持着哀矜敬慎。

戒严时期台湾有关政论的资讯市场,以反对势力所办居多,在共产国家很难发生,西方民主国家也罕见,党外杂志传播的讯息或意见所形成「扩幅效果」(Multiplier effects)绝不容忽视。因此国民党青年工作会推出《黄河杂志》,台湾省党部出版《双十园》周刊;此外陆续有民间人士的《疾风》、《龙旗》等杂志倾向政府,1982年7月由淡江大学教授黄天中发行的《国是评论》虽批评时政,但以支持政府为主。

野火烧不尽 愈禁愈畅销

狭义的党外人士在1975-1984的十年间出版反对政府、宣扬台独理念的政论杂志就有55种,尤以1981年有十本党外杂志陆续发行,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刊物名称之复杂显示党外有众多派系山头。

党外杂志初期在政府宽容政策下,钻法律漏洞言论愈形激烈,1984年10月份,党外杂志共被查禁20期,不断被「混淆视听」、「挑拨政府与人民感情」等理由查禁或停刊。推判是国民党对十月庆典特别重视,相当忌讳党外杂志的评论攻讦;但党外人士称「笔杆里出民主」总比「枪杆里出政权」理性,《钟鼓锣》杂志第九期还以〈发行人的话-燃烧的火鸟〉形容查禁,更多党外认为是政治迫害。

这些党外杂志虽被查禁没收,但前仆后继暗中仍出版,书报杂志摊因警总不断上门搜查不敢公开发售,私底下却被抢购,愈禁愈广为流传直到强制停刊为止;已故立委雷渝齐于1983年4月在立院就提出质询指「查禁是党外杂志的促销剂」。笔者是雪茄迷,20多年前赴纽约期间,美国禁止古巴雪茄进口贩售,但熟识的雪茄店老板却会到密室内取出走私古巴雪茄并笑着说:「愈禁愈畅销」(The more prohibit the more popular),让人印象深刻。

党外杂志最具代表性的《台湾政论》、《美丽岛杂志》、《八十年代》、《深耕》、《前进》5种刊物都经历上述过程。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成立,1987年7月15日戒严解除,改为实施国安法之前,党外杂志终遭违反《出版法》及《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而走入历史,但继续存在的《惩治叛乱条例》及《刑法》100条仍箝制不利和颠覆政府的言论。

《台湾政论》正式代表反对势力

《台湾政论》是台湾第一本正式代表反对势力的政论杂志,1975年8月创刊,发行人为黄信介,社长康宁祥,总编辑张俊宏,法律顾问姚嘉文都是党外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发行宗旨强调「台湾你爱我爱大家都爱,政论你论我论人人可论」。

因为姚嘉文所撰「宪法与国策不可以批评吗」以及张声的「早日解除戒严」不容于当局,因此仅发行五期,同年12月即遭停刊,副总编辑黄华因涉及为匪宣传而入狱。这份刊物的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台湾的反对势力自雷震事件15年后,再度重新整合出发。

《台湾政论》的短命使党外的反对之声宛如昙花一现,又告沉寂。这种局势直到1977年11月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发生「中坜事件」,党外赢得四席县市长与21席省议员之后,台湾的政治环境才产生一个新的局面。因此,台湾反对势力正式崛起是从1977年底开始,之前的台湾政治环境是趋向保守封闭,之后则逐渐趋向开放。

《美丽岛》杂志引爆高雄事件

美丽岛杂志(中时资料照)

1979年元旦台美断交,政府为安抚民心,稳定政局,放宽对反对政府言论的容忍程度。同年8月《美丽岛》杂志应运而生,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为社长,黄天福、吕秀莲为副社长,张俊宏为总编辑,施明德为总经理。

《美丽岛》杂志于全台11个县市设有社务委员,表面上是负责销售杂志,暗中却成为民进党的11个支部;由于杂志的言论相当尖锐煽动,导致1979年12月10日的「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发生,发行四期的《美丽岛》杂志也遭查封。

《八十年代》《台湾政论》的延续

与《美丽岛杂志》齐名的《八十年代》杂志于1979年6月创刊,立委康宁祥任发行人兼社长,江春男以司马文武为笔名担任总编辑。《八十年代》在创刊号中指出:「大家还记得《台湾政论》所造成震撼人心的热潮吗?如今《八十年代》又有更进步更精采的新面目,请大家来参与、批评、指导与支持」。同时刊登启事声明:前《台湾政论》的订户若未收到退款,可与本刊联系,以便退款或改寄《八十年代》月刊。

该刊表明就是《台湾政论》的延续,因受限出版法的规定,必须换个名称与读者见面。虽然杂志没有鼓动人民以街头运动对抗政府,但于戒严时期仍多次遭查禁及停刊。查禁阶段,则以《亚洲人》、《暖流》、《八十年代之亚洲人》的名称闯关出版。

《八十年代》谈政治理论与选举,《亚洲人》谈广义的反对文化,《暖流》则以党外副刊的形式出现。1987年台湾解严后,《八十年代》顺利复刊,不过编辑、主笔林浊水、李筱峰等人皆已离职,只剩江春男主持编务,在人手不足、稿源不继情况下,约有一半内容系转载和译作,因内容贫乏,1988年自行停刊。

《深耕》台湾化最彻底

《深耕》系统杂志于1981年6月创刊,由黄石城担任发行人。在出刊5期后,因忙于参选彰化县长,杂志停刊3个月,黄石城当选县长后将《深耕》移转立委许荣淑(张俊宏之妻)接手。她接掌杂志后,除了原有的编辑群外,又邀请邱义仁、林浊水、吴乃仁等人撰稿。

《深耕》是党外杂志台湾化最彻底的刊物,首先展开批评康宁祥放弃杯葛国民党,由「放火变成放水」,形成「党外反对党外」的内哄现象,其立场特殊且杂志社成员系以「美丽岛事件」受刑人家属为班底。该杂志于1983年2月停刊后以《生根周报》、《生根半月刊》、《生根周刊》、《台湾年代》、《台湾潮流》等名称继续出版,1984年1月19日遭停刊后,不再发行。

《前进》突破报禁约束

党外杂志当年百花齐放,争取言论的决心十分坚定。(黄树德摄)

由台北市议员林正杰主办的《前进》杂志于1983年3月创刊,是继《长桥》杂志发行人邓维桢于1981年1月创办《政治家》周刊(温和性的党外杂志)后的第二份新闻周刊,在创刊前先出版试刊号,自称「受够报纸的气,因此要以周刊发行来突破报禁」。

《前进》周刊历经三次次查禁,一次警告,1983年8月6日被处分停刊一年,备胎刊物《前进广场》于8月13日接棒发行,在两次查扣、三次警告后,于1984年1月8日遭停刊一年,又以《前进时代》取代发行,复被停刊后以《前进世界》发行,停刊后改以《前进每周一书》推出。《前进》系列刊物虽屡被查禁停刊,却仍每期变脸准时出刊,是党外杂志史的奇特现象。主管出版品官署的停刊处分已无效果,此一阶段是党外杂志的蜕变时期。

反对势力成台湾最大党

本专栏仅列举上述五种最具代表性的党外杂志为例,说明台湾反对势力的崛起,其他如《夏潮》、《富堡之声》、《春风》、《钟鼓楼》、《纵横》、《进步》、《博观》、《蓬莱岛》、《新社会》等50种杂志各有传奇,在此无篇幅论述。时至今日,昔日的反对势力不但成为台湾最大党民进党,极可能藉壳中华民国台湾永远执政到两岸博弈分出胜负。进行打压的国民党则沦落为阿斗,此种变化岂是当年严禁党外杂志时所能预料?

(本文部分取材作者硕士论文《党外杂志在我国政治环境中角色功能之研析》,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欧阳圣恩专栏每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