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斩首行动失败 周恩来逃死劫(欧阳圣恩)

图为1955年4月16日上午,周恩来乘专机抵达新加坡加冷机场。(新华社)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首届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4月11日,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釆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乘坐中国租用印度航空公司的星座式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飞往雅加达。当飞机飞到沙捞越西北海面时,飞机起火坠入海中﹐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周恩来原准备乘坐该机,因受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邀请在仰光进行会晤,改变原计划未乘这架飞机。经调查,这是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相勾结,阴谋暗害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这是当年一些报纸报导「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图文:新华社)

1954年12月2日,台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仅限于台湾与澎湖),让蒋政权在台湾的安全得到法理上的保障,开启台美长达25年的军事同盟关系,但也将国府的统治权限制在台澎金马。

由于获得美国协防保障,政府「保卫台湾」的口号与政策也迅速改为「反攻大陆,收复失土」,而中共则以「血洗台湾」反制。

获美保障展开斩首行动

在得到美国共同防御保证后,政府大胆展开斩首行动作为反攻大陆序曲,首要目标就是赴国外开会的中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后来也计划以藏有遥控炸弹的军犬在巴黎暗杀周恩来,因故作罢)。

1955年4月11日早上,中共代表团的外交部、对外贸易部、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及新华社记者,搭乘印度航空4个螺旋桨的「克什米尔公主号」(Kashmir Princess)从北京出发,中午经香港加油70分钟后飞往印尼。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奥地利和波兰记者以及一位北越官员亦在香港登机,出席第三世界国家在雅加达举行的「万隆首脑会议」。

中共参加国际重要会议的过程是分三梯次前往,搭乘克什米尔公主号的是第二批重要工作人员和记者,会议前两天,代表团团长才到达。「辜汪会谈」也是如此,会前两星期由两位处长偕同仁到新加坡安排先行事宜,会前一星期由秘书长率两位处长前往作最后督导准备,会谈前两天才由辜振甫率一位处长前往出席会议。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

班机于北婆罗洲沙捞越附近爆炸坠海,机上19人除3名机组人员获救外,共有11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成为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华民国政府否认与此空难事件有关,中共深信是台湾和美国合作的暗杀空难事件。随着各界档案的公开,事件拼图越来越完整明朗。Steve Tsang曾在2009年2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9)的Target Zhou Enlai:The 「Kashmir Princess」 Incident of 1955报导指出,这件空难不是意外,而是由台湾的国民党情治单位策画的暗杀行动。

该事件肇因于1955年4月18至24日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由五个发起国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共同邀请中国政府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会议),这项集会将使刚建国的中共外交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台湾设法阻止周恩来出席。

根据 2004年中共解密档案与熊向晖和谷正文回忆录指出,暗杀行动是保密局上校侦防组长谷正文(前专栏曾提及他逮捕共谍吴石、朱枫)奉局长毛人凤命令,指挥香港情报站负责人赵斌成策画暗杀4月11日搭机的周恩来。

万金收买清洁工置炸弹

赵以60万港币天价收买启德机场清洁工周驹,经短期训练熟悉快速安置炸弹方法后,将一枚定时炸弹安置在克什米尔公主号机翼靠近油箱的起落架缝隙。因为当时中国没有长程飞机,周恩来只有选择有邦交的这架印度班机经香港赴万隆。

但4月初缅甸总理邀请周恩来于4月14至16日先访问仰光,与印度、埃及总理、阿富汗副首相研商有关万隆会议细节。国共双方的情报人员长期以来都存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保密局获知周恩来出访的消息,中共自然能探出暗杀计划的蛛丝马迹。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后,暗杀队员给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写的举报信。(图文:新华社)

周恩来接获暗杀情报后决定不飞香港,而是和代表团搭乘另一架印航包机C-54「空中霸王」,在4月14日才到仰光(当地无国民党特工)再转往印尼。周并指示主管情报工作的副总参谋长李克农(前专栏已提及此人系「特工之王」)尽快查明计划详情。

克什米尔公主号于4月11日从北京经香港启德机场停留加油,香港因获得中方警讯台湾特工将破坏班机,因此港警不但管制进出机场人员还在停机坪4周严密警戒,监视行李及乘客闸口,但仍遭周驹骗过安检潜入在短短几分钟内安置类似牙膏的定时炸弹。

宁错炸也要灭中共威风

保密局香港情报站策画精密,后来也接获周恩来将从昆明启程经仰光到印尼的情报,但究竟是误判为假情报不予理会,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宁可错炸班机也要灭中共威风。

若是保密局错判情报是「失职」,若明知情报属实,周恩来不搭此班机仍制造空难是「失人性」;周驹如何在警戒严密情况下,没被查出携带炸弹而完成任务,被港警提讯也能安然无事;是港英警方太无能还是保密局香港情报站太高明,让此案不了了之?

《Historic Wings》杂志则指出周恩来是否将诱饵作为棋子掩护他真正的行踪,万一发生事件,他将获得政治优势(Knowing that all of those going onto the plane would surely die he simply let the events happen hoping to gain political advantage as well as cover for a secret trip to Rangoon for a mee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there.),从解密档案无法得知,许多真相必然被永久密封。

空难终以查无实据结案

1955年9月2日,英国向中国政府提交《关于克什米尔公主号破坏案调查综合报告》,1956年1月16日,英国驻华代办处照会中国外交部,港英政府已将逮捕的31名涉嫌人士(包括香港情报站人员)驱逐出境到台湾,这些人被判定「曾在香港进行国民党的情报活动,但提不出有关破坏事件的证据」,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以查无实据而结案。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新华社工作人员在烈士墓碑前凭吊「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遇难人员。(新华社)

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回忆录中说,5月15日周恩来要他(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赴港处理这件涉及美国与蒋介石集团的复杂案件,他于5月18日抵港,周驹却于同日在台湾保密局协助下藏在陈纳德经营的CAT班机行李舱赴台未及逮捕(有关叙述长达55页)。谷正文在其口述回忆录《白色恐怖秘密档案》及接受《时报周刊》1995年4月171期访问时表示「这是生平战绩最辉煌的一次」。

周驹到台湾后基于安全因素,行踪完全保密,解密档案也没有任何记载,只知道他在1993年过世。

印度于1949年12月30日和中华民国断交,1950年4月承认新中国并不遗余力提供协助,却因1962年边境冲突反脸成仇,成为中共后门的重大威胁,2020年又发生中印边境冲突,势同水火,可见国际间只有政治与国家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

(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欧阳圣恩专栏每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