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历史是不可抹灭的镜子(欧阳圣恩)

唐山市文旅饭店大厅唐太宗画像。(图/欧阳圣恩)

回顾历史上的统治者,凡是遵守约束而谦卑自省一定是治人,「施政以民为本,裕民以足食为本,治民以安民为本,因民之欲而欲之,因民之恶而恶之」,政府自然受人民拥戴爱护;反之则是乱人与危邦乱世。本文列举4位明君「汉文帝、北魏太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几则史实为例,诠释历史是一面明镜。

汉文帝守法爱民

汉文帝刘恒守法爱民,唯一的亲舅薄昭干涉朝廷大政,接受大臣周勃5000斤黄金贿赂,又犯杀人罪,文帝虽有特赦权,却不以至亲曲宥,流涕赐死。他对百姓爱护无微不至,减免赋税,劝农桑,敦孝悌,恭俭节用,休养生息,几无佞臣鹰犬狗腿为非作歹,终达到国内殷富,刑罚不用境界。

汉文帝登基前有其他3人都具有皇亲血统可以继位,经太尉周勃、右宰相陈平、灌婴、张苍和刘氏家族代表刘邦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以及远房堂弟琅琊王刘泽,共同研商后认为刘恒最孚众望,因此他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经由推选出来的皇帝;刘恒励精图治,民之所欲长在其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拓跋焘知人善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族)知人善用,信任正直的吏部尚书古弼,有次百姓投诉皇家的上古苑占地多,百姓无田可种,盼请朝廷拨出些许土地耕种。古弼闻悉面奏皇上,未料太武帝正和一名官员下棋对弈,未加理会。古弼在旁久候不耐,上前痛殴这名官员,怒斥朝廷不治,乃其之过。太武帝不但未谴责古弼,还弃棋承认过错,听取古弼反映民情后立刻同意。

太武帝出猎,下令壮马作猎骑,古弼却提供瘦马。太武帝怒而欲杀古弼,古弼泰然表示:皇上狩猎是小事,国有危难是大事,敌人近在塞外,南朝实力亦坚强;好马宜军用,弱马供猎骑,臣乃为吾国着想,死不足惜。太武帝听罢叹息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太武帝赏不遗贱,刑不避亲,废除恶法酷刑,节俭清素,不私皇亲国戚,替北魏奠下富强基础。司马光评论说:「北魏继以明元、太武,兼有青、兖,包司、豫,摧赫连,开关中,枭冯弘,吞辽碣,掳沮渠,并河右,高车入臣,蠕蠕远遁;自河以北,逾于大漠,悉为其有;子孙称帝者百有余年,左(指非汉人所穿戴衣服)之盛未之有也」。

唯一遗憾是太武帝受崔浩、寇谦之影响,奉道排佛,下诏曰:「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为「三武灭佛」之一(另二位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唐太宗以人为镜

唐太宗李世民以武勇平天下,以文治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他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语出《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太子杨广却弑父篡位成为暴君,隋朝迅速由盛转衰被唐高祖李渊灭国,世子李世民于玄武门之变继位后,常藉隋炀帝亡国为例来自我警惕;并学习孟子,把人民和君主关系比作水与舟,深切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反对隋炀帝以一人之智治天下,因此唯才是用,不计出身与恩怨。长孙无忌是后兄,魏征、王珪俱仇敌却系人才,唐太宗皆礼遇晋用,无所偏循顾忌;他忧国爱民,以身作则,至公守法。在位23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贞观之治」是唐朝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盛世奠定厚实基础。

笔者旅游河北唐山市时,曾前往当地最著名占地万坪的「唐山饮食博物馆」,又名「唐山宴」,规模宽广宏大,文化氛围浓厚;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茶坊酒肆、食铺作坊多不胜数,被称为是一座「能吃的博物馆」。

在「唐山宴」隔壁拥有140余间客房极具品味的「文旅酒店」充满典雅气息,入口大厅正面有一幅巨大的唐太宗骑马持弓壁画,酒店经理说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行经此地,赐名「唐山」,成为唐山市的荣耀,唐太宗留名千古由此可见一斑。

宋太祖文以治国

宋太祖赵匡胤虽出身军武,在陈桥驿被军士黄袍加身而登基,却不自傲,崇尚法治,文以治国,武以安邦,造战舰、观水硙、阅𪿫车、练水战;实施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积极移风易俗,促进繁荣昌盛,且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良相赵普相辅而成为贤君。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有功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以中央集权替代地方分权,重新恢复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54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宋史》记载「有群臣立功当迁官,太祖素恶之而不予」,宰相赵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如何?赵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且刑赏天下之刑罚,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而离去,赵普无惧随之,立于皇宫门口久之不去,太祖见状卒从之。其气度与从善如流由此可见。

昏君贪官国必亡

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西元前770年)迄今,历近3000年,即使简述亦属一部数百万字的中国政治史,兹再摘述一些乱国害民之弊端史事。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为其所有,谁与争锋?却不乏昏乱奢侈,公私不分,国产即朕产,恣意挥霍并收受贿络。

例如汉灵帝刘宏为侯时苦贫,即位后卖官鬻爵以为私藏。当时将领段颖、张温虽有战功仍奉以钱财才能担任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称之);以致戚宦相争,黄巾乱起,地方势力各自为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篡汉自立,东汉遂灭亡进入三国时代。

明神宗朱翊钧系明朝第14代皇帝,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爱钱胜过爱民,派太监催税,大珰小监纵横绎骚,吸髓饮血以供进奉;又挖掘历代陵寝,豪夺民产,所至肆虐,民不聊生。他死后不过20年,明朝亡国。

大臣贪污乱国之例更不胜枚举,如唐代杨国忠、元载,宋代秦桧、贾似道;明代严嵩专擅国政近20年,家产可支付全国军饷数年;清代权臣和坤结党营私,聚敛钱财,乾隆帝死后15天,嘉庆皇帝下旨抄家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税收不过7000万两,和珅匿藏财产相当清政府12年收入,天理难容而在狱中自尽。

再说元朝末年亡国将至,官员仍巧立各种名目索贿。新官上任,下属参见要奉上「拜见钱」,没理由硬要钱称「撒花钱」(其见物则欲,谓之撒花),逢节有「追节钱」,过寿索「生日钱」,管事需「常例钱」,送往迎来有「人情钱」,上衙门诉讼必须给付「公事钱」。如此腐败岂不亡国?

读历史预见未来

古人读书读史不易,在印刷术和纸未发明前,书籍得用抄写或刻在竹简、木牍上,一片竹简或木牍能有多少字?所谓「学富五车」,指的是念的书超过五辆车子装载的简牍。因此当时读书也有阶级限制,贵族官僚子弟读书容易,一般百姓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士」排在农、工、商之前不无道理。

当今的书籍杂志浩瀚如海,小学生都不只学富五车,早年的报纸期刊典藏不易,现在早已数位化;Google几乎能无所不查,不但资讯爆炸,被资讯淹没,还产生「资讯焦虑」,理应有更多机会大量阅读拓展视野记取史训,但吾人穷一辈子时间阅读也只是沧海一粟;《纽约时报》1987年11月13日发行的张数曾厚达1612页(半数是广告),超过1200万字,重达5.45公斤,当时台湾报纸每天约12张,亦有15万字。

历史不是死知识而是活智慧,无论历史的经验法则是否经得起考验,在陈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过程中往往会浮现出来。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就说「阅读和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见才去认知,但预见却是认知的一部分」。

以俄乌战争为鉴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年2月24日,俄罗斯以「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为由与乌克兰爆发战争,对乌克兰首都基辅采取围城战术,似属有限战争。但乌国境内仍遍地烽火,超过2000多名平民丧生(军队伤亡不详),多处军事设施和建筑物毁于战火,最大核电厂被攻击占领,数十万人遭断水断电,近84万人逃离出境,国情民命危若累卵;普丁更警告说「乌克兰若再顽抗,恐国将不存」,有限战争已变成全面战争。

尚在进行的战争就已成为最新的血腥历史,联合国安理会只能呼吁以外交方式解决乌克兰危机,拜登早就表态不会出兵,但已为乌国总统泽伦斯基在波兰建立流亡政府做准备。欧盟国家昔日饱受战争荼害,更害怕引发毁灭性核战,因此和加澳日韩都不愿派军队介入,只提供武器、金援和经济制裁让乌克兰孤军奋战,出兵围魏救赵已成历史绝例,足以惕之悟之!

因此历史是一面镜子,可提供今人理解国家社会过去的兴衰成败与国际现实的残酷,作为两岸博弈的参考。两千多年前《韩非子‧亡征》就说:「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可亡也」,乌克兰不懂得新加坡重视平衡与中美的关系,学习以色列保持和美苏的友好关系,误认欧盟和美国是真盟友重道义,乃强势对抗俄罗斯而濒临亡国就是明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甚至以史讽今,都是历史不可抹灭的呐喊与遗训!

(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欧阳圣恩专栏暂时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