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战国四公子之三:人中龙信陵君(欧阳圣恩)

信陵君想像图(图/取自网路)

信陵君魏无忌系魏昭王之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弟,生于魏国由盛转衰之际,封邑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号称信陵君,后世亦称魏公子。《史记》记载战国四公子唯一不直呼其封号信陵君而尊称「魏公子列传」。

●广布情报网魏王惧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重农主义的开山始祖李悝发展经济农业,汇集各国刑典撰写《法经》成为律法。又以吴起守西河,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改革军事政治,扩张实力,变法强国威震四邻,韩赵两国都以魏国马首是瞻。魏武侯七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率5万人击败秦军,这是史以少胜多的战役,史称「阴晋之战」。

遗憾的是上述人士相继被迫离开魏国,直到贤达的信陵君时国威再度远扬,各国多年都不敢入侵魏国。某日信陵君与魏安厘王下棋,北境紧急通报「赵王发兵进入边境」,魏王欲弃棋召大臣商议对策。信陵君说赵王是打猎,不是进犯边境,仍继续和忐忑不安的魏王下棋。不久北方传来和信陵君相同的讯息,魏王惊其弟未卜先知,问之获告:「门下食客能在赵国探取机密,对赵王行动了若指掌」。魏王虽欣赏信陵君贤能,却害怕他密布情报网对自己不利,不敢任用他处理国政。

●不耻下交广纳贤士

「不耻下交」是信陵君结交士人的圭臬,有4位门客侯嬴、朱亥、毛公、薛公成就其一生伟业。侯嬴年七十,家贫,是京城大梁的夷门(即东门)看门小吏。公子闻其贤欲送礼表达敬意,侯嬴不肯接受,公子就摆设盛宴大会宾客,在开动前亲自驾车前往迎接侯赢赴宴。

侯赢毫不客气直接坐在尊位并说:「我有友人在屠宰场,希望顺道拜访」,信陵君立刻驱车前往巿场。侯赢下车见其友朱亥,故意多聊几句,实际上却暗中观察信陵君,见他没有丝毫不耐神色。

当时信陵君家里宾客包括宰相、将军,正等待信陵君回来开席。街上民众都看到显贵的信陵君亲自替侯赢驾车,随从都暗自责骂侯赢不识相。回到官邸,信陵君引侯赢到上座,隆重地介绍给宾客,大家看到这名寒酸老者备受礼遇,都非常惊讶。

酒酣之际,信陵君举杯为侯赢祝寿。侯赢这时说:「今日我太为难公子,嬴只是夷门的看门小吏,而公子亲自驾车在大庭广众前迎接,我不该绕道访友,公子却能屈尊同意,因此巿人都视嬴是小人,公子是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侯赢之举无异替信陵君能不耻下交背书,宴会结束,侯赢被奉为上宾。

侯赢对信陵君说:他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位贤能的人,值得结交,只是大家不了解,所以隐没在屠夫中。信陵君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从不回拜答谢,公子虽觉此人怪异,仍倾心结交。

公元前258年,秦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魏安厘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往救援,但秦王放话谁帮助赵国,他灭赵之后就收拾这些国家。魏王鼠目寸光,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就令晋鄙到达邺城后驻军不动静观其变。

信陵君是赵国平原君的小舅子,平原君不断请信陵君游说魏王出兵救援,信陵君力劝同父异母的兄长魏安厘王,但魏王不为所动,信陵君重义气只能动员食客友人组成百乘战车,以微薄之力赴战场救援,准备玉石俱焚。

●窃符救赵义薄云天

信陵君单薄的军队经过夷门时,守门的侯赢说公子是飞蛾扑火,有去无回。他听说魏王调兵的兵符在内宫,只有魏王的宠妾如姬可以窃取;当年如姬父亲被仇杀,是公子代为报仇,如姬感恩在心必然愿意窃取兵符,公子获得兵符就能调动晋鄙的军队救赵。

侯赢又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晋鄙拒绝发兵,就请非常敬重公子的大力士朱亥代为击杀晋鄙;而他会算准公子到达晋鄙军营的时间,届时会面对军营的方向自杀以报答公子,同时将窃符救赵的罪过归咎自己,而非公子之过。

如姬灌醉魏王盗取兵符,朱亥也适时击杀抗令的晋鄙,信陵君在持兵符后再度显示仁义之心,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遂得兵8万人联合楚赵军队大破秦军,解除历时3年的邯郸之危。司马光评论信陵君说:「故无忌矫夺其军以救赵,非独赴赵之难,亦为魏谋也,奚其不忠哉」。李白在《侠客行》诗中称赞信陵君和侯赢乃「千秋二壮士,显赫大梁城」。

魏王获悉上情将如姬打入冷宫,侯赢则公开面北自刎承担所有责任;唐代大诗人王维就赞称侯赢是士为知己者死:「非当慷慨献其谋,义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人何所求」。而信陵君犯了欺君大罪又杀死老将晋鄙,不敢返魏。

●留赵十年结交隐士

赵王感激无既,要封赏5座城邑作为报答,信陵君听闻后显示骄傲与居功自满的态度。门客中有人劝他说:「事物有不可忘的,也有不能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救赵国,这是有功于赵,对魏国却非忠臣,公子却居功而骄实在不当」,信陵君乃从善如流,立刻反省保持低调。

赵王举办盛宴亲自到宫殿前迎接信陵君,并执行主人之礼,带领公子走进殿堂尊贵的西边台阶。信陵君则一再推辞谦让,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公子自称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其饮酒良久,因为公子总是谦让自责,就不便表达封献5座城邑之事。但信陵君感激赵王诚意,客居赵国达十年之久,赵王把鄗邑封赏给信陵君作为居住和税收之地。

信陵君在赵国期间,获悉有两位贤人,欲前往拜会请教。一位隐士是毛公,一位是薛公(名均不详),毛公好赌,薛公好饮,经常流连赌坊酒肆。两人得知信陵君将来访均避不见面,信陵君乃以平民身分求见,会晤后交谈甚欢都觉得相恨见晚,很快成为知己。

●不齿平原君欲离赵

平原君得知后对夫人说:当初听闻魏公子是举世无双的贤人,如今他竟然和赌徒酒鬼交往,原来只是个无知妄为之人。信陵君听乃姊转告后说:「我背弃魏王而救赵是因为平原君贤德,现在才知道他与人交往只是炫耀富贵而已。我在魏国就听说这两人贤能有才,到了赵国惟恐不能见到他们,即使见到还怕他们不理我,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和他们交往可耻,我俩取士之道不同,平原君不值得结交」,就向乃姊告辞准备离开赵国。

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离去的原因后,极感惭愧迅速前往谢罪,坚决留下信陵君。平原君门下宾客因为此事,有半数离开归附信陵君,各国士人也仰慕而前往投靠。《墨子‧尚贤》就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信陵君留赵十年不敢回魏,秦国认为魏国已无能人,就发兵攻魏,魏军屡战屡败,魏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领军抗秦。信陵君担心魏王是虚情假意,就告诫门下宾客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说项,一律处死;由于门客都是弃魏投赵,所以无人敢进谏。

●率五国联军破秦救魏

这时,毛公和薛公去见信陵君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是因为有魏国作后盾。现在秦攻魏,魏国危急而公子不理会,若秦攻破大梁把公子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信陵君听后恍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立刻返魏救国。

魏安厘王见到无忌,时间是仇恨最好的润滑剂,两人相拥而泣,冰释前嫌;魏王把军队最高职位上将军授给信陵君,让他统兵御秦。各国诸侯得知贤能的信陵君担任最高统帅,都调兵遣将救援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军队绝地大反攻并追击秦军退守到边境函谷关。当时信陵君的声威名震天下,各国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汇整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俗称《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死后两年,公元前241年赵国将领庞煖(史记称冯煖)率五国联军(齐国两次均未参战)再度攻秦,却以失败收场。这次函谷关之战也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战国末期,仅有3位将领在大规模对秦作战获胜,除了魏国信陵君,另外两位是赵将李牧和楚将项燕。

●遭王畏忌晚景凄凉

秦王担忧信陵君威胁秦国,就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门客在魏王面前屡进谗言:「公子流亡在外十年,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们只知有魏公子,不知有魏王,公子可能趁机称王;而诸侯们敬畏公子的权势声威,正计划共同拥立他为王」。

魏王虽疑虑却不为所动,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计,利用在魏国的秦国间谍,屡次向信陵君祝贺何时将为魏王。魏安厘王也有自己的国安部门,不断听到这些情报,而且十多年前其弟情搜的能力让其蒙在鼓中仍有余悸,遂信以为真,畏其功高震主,派人取代公子上将军职务。

信陵君心知肚明遭到谣言毁谤不能再获魏王信任,便交出兵权,推托有病不能上朝,在官邸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宴饮,沉迷女色,以自我作贱来避祸;这样寻欢作乐四年,终于因酒色过度郁抑而亡(公元前243年),这一年魏安厘王也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景湣王。

历史上还有类似避祸之例,并此简述。出身名门望族的韩熙载是后唐进士,才华横溢,心怀大志,为避免战乱而投奔五代十国的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登基后想重用他为相,却因韩是北人而猜忌犹豫不决。韩熙载深知未获信任,又见李煜沉湎酒色、朝廷腐败,北方的宋朝迟早并吞南唐。韩熙载为了拒绝拜相,故意生活奢靡,夜夜笙歌,纵情声色,希望借此蒙蔽朝廷获得善终。

李煜怀疑韩熙载生活突然荒纵可能是假象,就派宫廷画家顾闳中扮演狗仔进入韩宅「目识强记」,绘制其夜宴的画卷,俾了解真相,于是有了流传千古、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长28.7公分,宽335.5公分。韩熙载晚年因病去世,他生前未任相,死后被封「同平章事」形同宰相,史无前例。

●魏惠王愚与围魏救赵

其实魏惠王(魏安厘王前三代君主)时期不重视人才,识人不明,就已种下后来亡国之祸。商鞅(卫人任魏小吏,投秦)、孙膑(在魏受刑奔齐)、乐毅(乐羊后代,投齐)、张仪(魏人被驱逐赴秦)先后出走,加上之前的吴起(卫人在魏任将不受信任投楚),后来的范雎以及无数转往秦国与各国任官的士人,可说是魏国乃当时政治家及各种专家的滋生基地,结果是为人作嫁。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围赵都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惠王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逼魏将庞涓回驰应战。孙膑在桂陵伏袭大败魏军。此即孙子所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避实击虚),则自为解耳」,「批亢捣虚」在桂陵之战成功应用,因此后世以「围魏救赵」称之,亦是「三十六计」的第二计。《三国演义》三十回与《水浒传 》六十四回都引用此成语。

再说秦王赢政得到信陵君已死的讯息,就派大将蒙骜进攻魏国,魏景愍王即位,魏被攻占20座城邑,魏国领土逐渐被蚕食。公元前225年秦引水淹魏国首都大梁,历经3个月,城垣崩塌,魏王假(景愍王之子,仅在位3年)投降被王贲所杀,魏亡成为秦国郡县。

●后人评价 四公子之首

后世对信陵君均正面评价。《史记》太史公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资治通鉴》称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当居首位。

《东周列国志》叙述魏国灭亡时说:「文始建侯,武益强盛。惠王好战,大梁不竟。信陵养士,神气稍振。景湣式微,再传而陨」。

汉高祖很早听说信陵君贤德有才,他即位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就前往祭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他击败叛将黥布从前线归来路过大梁时,为信陵君安置五户人家看守其坟墓,令世代后人每年祭祀。

魏国最后的贤明人士信陵君过世后,魏国盛世江河日下,终至亡国!

(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欧阳圣恩专栏每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