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战国四公子之二:重情义的平原君(欧阳圣恩)

平原君想像图(取自网路)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弟,是道地的王室权贵,不像孟尝君是妾所生,在黯黑中成长,靠智慧逃过一死赢得其父器重而掌权。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宰相,曾经3次离开相位,又3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也是以好客养士闻名。

●为躄杀妾重友轻色

平原君豪宅旁的民房有位跛子被平原君小妾看到而嘲笑这位残疾人,第二天跛子面见平原君要求杀侮辱他的小妾。平原君认为要求过分而未理会,他的门客因此离去一半,门人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杀了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续回来。

赵奢担任征收田赋的官吏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赵奢便依法处决平原君门下9人,平原君忿怒要杀赵奢,但听了赵奢的劝讽说明之后,体认宗室贵胄更应守法,赵奢能不畏强权秉公任事是贤能之士,于是推荐给赵王,总管全国赋税,后来更升任为大将军,与廉颇、蔺相如同等地位。

公元前270年赵文王自恃强大,拒不履行与秦国签订的换城协议,秦国恼怒派兵占领阏与。赵王就可否前往救援,询问大将廉颇和乐乘,两人都认为距离远,地势险峻,难以救援。赵王又问赋税大臣赵奢意见,赵奢说,虽然道远又险狭,打起仗来好比两鼠斗于洞穴中,勇者将可获胜(即指狭路相逢勇者胜)。赵王自认有胜算便以赵奢为将率兵救援。

结果赵奢英勇一战成功,破了秦军无敌的神话,迟滞了秦国挺进中原的步伐,使秦赵之间的战略平衡维持达8年之久,赵奢立功被升任为大将军,又被封为「马服君」,其子孙遂以「马服」为姓,以示尊贵,后改姓「马」。贾谊的《过秦论》将他列为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和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一起彪炳史册。

战国时代的骑兵是重铠甲装备,行动迟缓,平原君之父赵武灵王实行具机动和灵活性的「胡服骑射」(顾炎武《日知录》:「骑射之法,必先武灵而有知者」),建立以轻骑兵为主的军队让战斗力大增。赵奢替赵国立下不少战功,可是有位只会「纸上谈兵」(语出资治通鉴)的儿子赵括;赵王误中秦国反间计,由于赵奢已过世,因此以赵括取代只守不攻的廉颇和秦国展开「长平之战」,惨败几近灭国。

赵奢若未受平原君推荐掌理全国赋税,继而立下战功,为赵文王器重封为大将军,其子赵括未必受到重用;赵国若仍以廉颇坚守长平,将可避免亡国之祸。因此后人批评除赵文王听信谗言、识人不明,赵括自大、暴虎冯河之外,平原君当时没有表态亦为长平败战祸首之一。

●短视近利祸国殃民

长平之战缘起韩国上党郡与京城间的领土被秦国占领形成孤郡,韩欲割让给秦,郡守冯亭不降反而献上党给赵诱其抗秦。赵王大喜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可是平阳君赵豹反对:「圣人甚祸无故之利,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必勿受也」;但平原君认为「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赵王遂接受上党,终遭大祸。秦国将神白起坑赵卒45万人,赵国壮丁全遭活埋,元气大伤,几年后继韩成为第二个被秦灭亡之国。

平原君作为相国却短视近利,祸国殃民难辞其咎,苏辙《古史》批评曰:「长平之祸成于(赵)胜之言,此皆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司马迁更说:「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

长平之战结束第二年10月,秦将王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欲前往救援,但秦国威胁「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乃按兵不动,平原君为尽救赎之过转向他国求援。

●毛遂自荐散财救国

平原君随即赴楚求救,想带20位门客随行,但只有19人合适,门客毛遂自荐凑足20人。在毛遂威胁式游说下,终于说服楚王结盟,合纵抗秦并歃血为盟,楚派春申君率军救赵。

平原君赵胜有感毛遂智勇双全,曰:「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却不识毛先生。毛先生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胜不敢复相士」,将其奉为上宾。毛遂除了完成合纵抗秦任务之外,并无其他事迹流传,但在今日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广府古镇却有一座毛遂之墓,位于水田中,供人凭悼。

而魏国信陵君之姊为平原君夫人,平原君判断只靠楚军尚不足抗秦,多次促请小舅子出兵救赵。信陵君屡次请求魏王发兵,魏王畏秦拒其议;信陵君依食客侯嬴之议,盗窃兵符击杀已到赵国边境却奉魏王之令按兵不动的统帅晋鄙,统兵救赵。

由于楚魏援军未到,但秦军已兵临城下,邯郸即将失守,岌岌可危。邯郸传舍吏(管理宾馆住宿)之子李同说:「现在形势危在旦夕,你的姬妾仍锦衣玉食,如果赵国沦陷,你将一无所有,不如让夫人吩咐下人都协助守城,家里钱财粮食都犒劳士兵,如果守得住,还愁没有这些财物吗」。

平原君从善如流,尽散家财犒赏军队,募得死士3千人,由李同率领前往救援,秦军退却三十里后,楚魏援军始到达解除邯郸之围。邯郸围城之战乃战国三公子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联手退秦的历史佳话。

●缺远见有义气担当

平原君虽缺乏远见卓识,但司马光说「臣人之节始终无亏」。而且平原君有义气担当,誓死不出卖魏齐。魏齐为齐相,因听信中大夫(掌论议官吏)须贾控告范睢接受齐国牛酒,有叛国嫌疑予以折磨鞭笞,置之坑厕使宾客便溺其上。范睢装死买通狱卒化名张禄逃至秦国,获赏识官拜秦相,提倡远交近攻,并要求魏国交出仇人魏齐。

魏齐自知魏弱秦强,乃抛弃相印投奔赵国平原君。秦昭王获悉,致函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交,君信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赵相虞卿表示昔日孟尝君入秦几乎不返,况秦怀疑魏齐在赵,平原君不可去;廉颇却说:「蔺相如怀和氏璧单身入秦,尚能完璧归赵,若不往,反起其疑」,于是平原君奉赵王令入咸阳。

秦王日夜设宴相待后强迫平原君交出魏齐替范睢报仇。平原君表示:显贵时结交低贱的朋友,是不忘低贱时的情义;富贵时还交贫穷的朋友,是不忘贫穷时的友谊,何况魏齐现在不在我这里(蒙骗秦王),因此拒交出魏齐。

秦王乃向赵王施压,警告若不交出魏齐则扣押平原君。赵王对群臣说:寡人岂为他国亡臣,易吾国之镇公子?乃包围平原君家搜索藏匿之魏齐。赵相虞卿事先获悉,抛相位陪魏齐潜奔魏国信陵君,信陵君惧秦不予接见;虞卿计划和魏齐投奔楚国,魏齐不愿拖累虞卿而自刎,信陵君将其首级交还赵国。赵王乃以魏齐项上人头换回平原君,范睢将其头颅漆为溺器报复。虞卿既弃相印,复感慨世态炎凉,遂隐居著书讥讽时事,书名称《虞氏春秋》。

●广纳进言反求诸己

《资治通鉴》对平原君赵胜的记载甚少,仅说他有一名门客公孙龙是个诡辩家,但赵胜挺器重他,还要公孙龙跟孔穿(孔子后裔)辩论「奴隶有三耳」,公孙龙以辩才胜之。赵胜又要公孙龙跟邹衍辩论「白马非马」,邹衍根本不屑和无理取闹的诡辩家辩论,认为对君子而言已造成困扰,因此平原君和其他门客就疏远公孙龙。

《战国策》对平原君事迹则叙述较多,包括冯忌成功劝阻平原君不宜也不该在长平之战惨败和邯郸解危后,出兵攻燕。因为易守难攻,赵国七战七败元气尚未恢复就要攻伐以逸待劳的燕国,不但无法成功,强秦正好趁机再度袭击疲惫的赵国。平原君采纳其意见,感谢冯忌指出他的错误决策与无知。

《战国策》对「秦围赵之邯郸」说得更详尽。魏王派辛垣衍将军秘密潜入被围城的邯郸,劝赵国尊奉秦昭王为帝将可解围。平原君受其惑犹豫不决是否放弃抵抗尊秦,这时齐国的鲁仲连恰巧在赵国,获知此事后对心有二意的平原君说:「吾以为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今然后知君非天下知贤公子也」,讽刺后要求和辛垣衍沟通辩论事秦的利弊。

鲁仲连列举商周的一些奉承纣王者的凄惨下场,指出魏国现在见秦国打了一次胜战就要尊秦为帝,这是三晋的大臣不如邹、鲁两国的奴仆和姬妾,秦王如虎狼残暴,索取无度,魏王如何能平安无事,将军又如何续获恩宠?

辛垣衍闻言拜谢曰:「始以为先生为庸人,今日乃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不敢复言帝秦」。后来魏信陵君盗符救赵,秦军败退后,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也,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古之贤人名士其气节令人感佩,今日各国再也看不到「类仲连」之人,尽是鹰犬狗腿谗媚遂波逐流者。无能者居高位洋洋自得,贤能之辈倍受打压,有志难伸;强国霸权无道义,口惠而不实,弱国难自保,危若累卵,明天岂会更好?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15年(公元前251年)去世,子孙世代承袭其封爵,他的后嗣在赵国灭亡后断绝。

●后人评价有情有义

后人对平原君有情有义有担当,评价甚佳,《史记》在《平原君虞卿列传》起首就说:「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而平原君于国难当头之时「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其爱国情操亦为人深赞。

但平原君一时遭贪念蒙蔽,以为不劳而获能得到韩国领土上党郡,是上天赐给的礼物,结果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因此太史公亦贬评曰:「未睹大体,利令智昏」。

司马光则认为「臣人之节始终无亏」,尽管平原君能力普通,但为人还算是一个无大缺失之人,胜过孟尝君。在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算是贤者,《荀子‧臣道》亦称赞说:「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意指是一位能解救国家忧患的臣子。

注:「毛遂自荐」、「歃血为盟」、「利令智昏」、「白马非马」成语皆出自平原君。

(作者为文史工作者)

【欧阳圣恩专栏每周六刊出】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历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