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共存未建模 疫情难守(沈政男)
指挥中心曾表示,感染Omicron常见的症状为流鼻水、鼻塞、喉咙痒痛、咳嗽等,与感冒症状相似,不过近日有患者确诊后失去味觉,让人担忧失去嗅味觉恐又成常见症状。图为疫情爆发,民众抢打疫苗照。(图/记者姚志平摄影)
Omicron新增曲线持续往上攀升,指挥中心赶紧找高风险县市商讨防疫事宜,但风险高低应有科学根据,比如花莲虽然目前疫情延烧,但只要当地的复杂群聚能够缓解,疫情仍然可控。高雄则是几番爆出双位数新增,甚至破百,却能透过疫调处理下来,目前疫情仍与双北呈现明显落差。
有县市建议指挥中心应提出疫情预估,其实大势很清楚,也就是全台新增破万已不是问题,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果破10万,该怎么办?首先,台湾虽是一日生活圈,但各县市人口密度与人流指数差异颇大,而从日、韩经验来看,城乡疫情有4到8倍的落差,因此防疫策略应因地制宜,不必把双北模式套用在中南部,而各县市的防疫目标也应兼顾当地特质。
以疫调来说,北北基桃已透支量能,但中南部好多县市新增只有两位数,仍应进行地毯式匡列,努力围堵。这么做的理由是,北北基桃看起来势必出现「高塔式」曲线,但中南部如果能够抵挡一下,有机会把当地曲线压成「丘陵式」,而差别就在于后者可避免医疗崩溃。
疫调乃为了防止病毒如水银泻地,如入无人之境,如果北北基桃必须调整,应有科学根据。台湾Omicron疫情已经累积了上万案例,可透过大数据来分析接触者后来确诊的相关因子,然后依疫调量能,把人力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因子上头,而非凭印象调整接触者定义、居隔时间与防疫强度。
事实上现在所讨论的「以筛代隔」,也就是接触者用快筛自行监测,不必居隔,当每日新增破10万,马上就会过时,因为光是确诊者就追踪不完,根本顾不了接触者。香港的疫调原本也做得很好,然而2月初疫情爆发以后,也只能放弃。
当初要改采「与病毒共存」,本来就应预先建模(modelling),才能预估疫情曲线、延烧时间、中重症数目、病床需求与死亡人数,并据以整备防疫物资与拟定防疫策略。以停课标准来说,刚修订的「停班不停校」原则很快就会被冲破,因为当新增破10万,每个班级都会出现确诊者,只好停校。其实国外都曾经停校一、两年,接下来让台湾孩子改成线上学习几个月,也不至于影响未来竞争力。
现在要让新增不破10万,只有社区防疫适度加严一途。其实民间已自行「微升级」了,比如台北市已有几场演唱会取消,这对于降低Rt值会有帮助。如果坚持不升级,就必须拟妥大规模确诊的因应方案。在医疗方面,虽然政府订有送医住院准则,但光是老年族群就会产生数以万计的高风险确诊者,如果他们涌向急诊处,医院恐怕吃不消。
在社经方面,每日10万确诊,如果平均10天后康复,那么将有100万人无法工作,势必对民生运作造成影响。比如,好多人以为居隔没什么,叫外送就好,殊不知外送平台也可能因为疫情而停摆。国外发生过医院急诊爆满、医疗人员确诊后还要上班、捷运与公车停驶、超市抢购等疫情乱象,显见「与病毒共存」绝非简单的事,台湾切莫大意失荆州。
(作者为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