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估计」里的「猫腻」(林保淳)

一名网友好奇「估计」为何会是大陆用语,引发热议。(图/取自PTT)

最近由于一位国小教师,由于批阅学生的日记,强调不要使用「中国的用语」「估计」一词,经报章披露后,引发了相当多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这是非常值得密切观察的社会现象。

无论各方所持的论点为何,由于海峡两岸使用的都是「汉字」(中文)系统,在如今网路普遍发达的扩散效用下,其用语、词汇会相互影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这种交互的影响,不仅仅见于大陆的用词影响及于台湾,台湾的用词也同样影响到了大陆,更有意思的是,连日本的「汉词」,也一样不少人喜欢使用。

有网友罗列了不少可能源于大陆的用语,如形容词「牛逼、很火、高大上、给力」,动词「忽悠、犯二、死嗑、坑爹」;以及科技「视频、U盘、内存、激光、短信、软件」,食物「土豆(马铃薯)、酸奶(优格)、猪手(猪脚)」;商业、美妆及日用品用语包含「合同、洗面奶、奶头(奶嘴)」;而台湾的「三小」、「吐槽」,大陆人士也会随俗使用;而日本语中的「和制汉语」,在海峡两岸更早已被运用到习以为常,什么「主义」、「某某化」、「封建」、「纪律」、「契约」等,普遍充斥于中文书写当中,多数人根本都浑然忘了是从日本语中的来的了。

大体而言,「和制汉语」由于文言文的色彩较浓,故在「书面语」中运用非常广,也很自然,如前阵子流行的「炎上」一词,就根本是从《尚书》中来的。但两岸的用语,则多数是「口头语」,由于网路上普遍的趋势就是口语化,因此反而较少被运用在书面语上,如大陆非常流行的「牛逼」二字,大概是不会出现在正式的文章中的。

如果要区分两岸用词的区别,我们可以说台湾的用语较「雅」,而大陆的用语较「俗」,如是而已。但无论如何,都是口头语的一脉。「口头语」如果较雅驯,可能会转入于「书面语」中,成为书写的范式,而若干过于「俗」的用词,就会因时间的演变而遭到淘汰,不仅在书面语中会寖久消失,就是口头语里也会很快就被潮流所淘汰,例如现在我们读古典白话小说,里面许多当时人们熟悉的词语,现代人根本连其指涉都搞不清楚,遑论使用的,「撞木钟」是「招摇撞骗」的意思,「打茶围」是寻芳客逛秦楼楚馆的行为,还有多少人晓得?这本来就是任何语言发展的常态,是不足为奇,也不是任何力量可以强制、遏阻的。

两岸由于整个发展历史、社会情态、政治制度及地方特色的不同,用语有异,是非常自然的现象,语言的能否长期为人所使用,但看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是个人好恶所能左右的,喜欢的人就用,不喜欢的人打死不用,各从其所好,其实又何必勉强?

汉语词组的构成,是千变万化的,只要符合文法规则,经常可以「自铸新词」,故无论是海峡两岸或是东邻日韩,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增加新词,却无一不是能够从字面上大约掌握到其意涵的,许多人不知其故,妄生差别心,硬是要将汉语的词组壁垒分明地区判哪些是大陆的、哪些是台湾的,凡是台湾人就不应该援用大陆的流行用语,而忽略了这些词组,本来就是属于汉字字义的衍生,却往往故充内行,说得天花乱坠。

以「估计」一词来说,估与计都有估量、计量的意思,尽管大陆普遍使用,却不代表这就是大陆专属的,台湾作家使用估计一词的,也是不胜枚举,为何就不适用?难道台湾不是用汉字,而非得将某些词组拱手让给大陆不可?当然其中就是有许多「猫腻」存在了。

台湾的流行语,喜欢援用「和制汉语」,明明是故事,却非得说成是「物语」不可;分明是「新娘」,也要用「花嫁」代替,不嫌其套用日本的词组,就是严格不允许别人用「视频」、「软件」,连泡面也不能说成「方便面」。

据我「估计」,其中的「猫腻」可是不小,但就非得说是「推测其中必有隐情」不可吗?事实上,「猫腻」二字,早在中共建国以前就有了,「猫儿腻」本来是回族的用语,取猫在便溺后,会用泥沙将粪便掩盖之意,表示个中必有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秘,用「隐情」固然文从字顺,用「猫腻」岂不也生动活泼?

然则,台湾社会上却不乏有人对大陆用语持无厘头的反对态度,其间的「猫腻」,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盲目的「反中」,只要是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一切都在反对之列,这无疑是整个政治意识形态侵蚀了文化、渗透入文字用语当中,也莫怪前此的「土豆」也非讲成是「花生」,而不能是「马铃薯」不可了,台湾的「政治正确」,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才是真正让人忧心的事。

(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