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士也是医护手! 战术战伤救护先对敌反击再处置伤情

军闻社记者陈映竹专访

国防医学卫勤训练中心战术战伤救护训练班」5天课程都在高压密集、每天超过10小时的学习、训练中度过,到最后一天,受训学员手上身上几乎都伤痕累累。「很操、很累,但是很值得、很有成就感。」来自陆军洪钰奇下士是第2期的战术战伤救护训练学员,受访时秀出身上的伤口跟瘀青,他道出了受训的感想。

回忆过程,洪钰奇说,印象最深刻是在最后一天结训测验。他指出,测验一开始教官先要求大家全副武装做深蹲、跑步消耗部分体力后,接着再开始测验,这跟EMT的训练非常不一样,更注重体能的要求。

洪钰奇认为,在救护的过程中,一人担任警戒掩护反击,另一人则将伤患带回到掩体后方,处置完紧急伤情后再一起将伤患送回后方做后送,「除了要强化自己的救护技术以外,更体会团队信任合作的重要!」

一同受训的还有来自海军邹秉中尉,在单位担任医官职务毕业于国防医学院的邹秉谚表示,自己在学校所学主要就是,怎么在安全的环境下同时给予病患最完整的医疗处置、照护,而不是拿着枪冲锋陷阵,战术战伤救护训练却是要求救护员,在接触病患之前,必须先用手上的枪对敌人做反击,为伙伴做掩护;还有那些重伤患者,即使救治后也可能无法成为有效战力的,在检伤分类后会将他们先行安排在一旁,等其他轻伤者都处理完,再继续为他们治疗,这些观念一开始对他来说冲击很大,却也是必须重新建立的思维

「我们是战士,同时也是医护手,除了救护,战术也是重要的一环。」邹秉谚说,战伤救护需要考量医疗及战术上的问题,要求好的战术下给予适当的医疗处置,战时专注在消除威胁,当威胁降低,便将目标放在伤患照护,在险峻的情境中,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后送伤患,但是在战场高压的环境下,快速、正确、熟练地操作救护技术,说的简单,只有真正进入模拟战场环境时,才知道这有多不容易做到。

邹秉谚笑说,「光是一个20秒内完成止血带止血的动作,就让我手忙脚乱。」未来他也会持续精进自己的救护技能,结合临床基础医学研究运用军阵医学,以提升战场救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