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名词可能消失!光靠卖书难存活 导航才能找得到

▲有一天,「书店」这个名词可能消失。(示意图记者周宸亘摄)

文/浮光书店店长·陈正菁

书店「买书」很贵,这话听起来很吊诡。出版社向来没有送书给书店的习惯;他们会送书给知名作家、给名人,给部落客、youtuber,就是不会送书给书店。书店「花钱买书」也是合情合理。但书要抵达我们手上,却比一般读者还难。譬如说,我们一定要通过经销商,折扣要被剥削一点点;书要到小书店的手上,折扣就是高一点点。我们甚至比不上博客来给的会员日折扣——超级梦幻66折。

想来确实很心酸。书店经营不易,出版社当然也是。但若未意识到书店与出版业合作关系,出版社仍认为书店有义务帮出版社行销书籍(只为了区区一本书3折的利润,而经销商又从中获取1折的利润),书店与出版的依存关系将不再亲密,彼此的危险平衡恐将失衡。而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读者和作者,想必也逃不掉成为某种程度的受害者

最终,书店一定会消失。有理想的书店一定会消失,注定要消失。一旦实体书店从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消失,书的文化功能就失去了,只剩下实用功能。当我有需要获取书中贩售的知识时,我才愿意花钱买书。而若是可以免费就取得这些资讯/知识,或许也可以不要「书」,只要有免费的资源平台,谁要花钱买书、屯书?(悲哀的是连书店人想着也几乎被说服⋯)

前日看到脸友问:「为什么没有书店规定客人一定要『买书』才能进入的?」也就是买「门票」的概念。对啊,为何没有?我来回答一下,因为怕最后连一个客人也没有。别说我平常动不动就爱夸口,其实我也是怕一个客人也不进来书店的。设很高的购书门槛、要求客人来书店一定要买书,我想那只会是想像的乌托邦现实是,你必须撑住,想办法撑住,如此「书店」这个名词得以在我们存活的世代里继续存在。

▲书店不再只靠「卖书」来存活。(图/取自「浮光书店」脸书

至于书店怎么活,每家书店都得有自己十八般武艺的独门功夫。做面包的做面包、卖水饺的卖水饺、煮咖啡的煮咖啡,当今的书店已经是某种程度的「跨领域工作。或许有些书店老板正是每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艺术相关」之不务正业者,这些人在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子,苦无安身之处。不如,就开书店吧。但是去哪里开书店呢?去偏乡、去海边,去鸟不拉屎、人烟罕至连鬼都不来的鬼地方开书店。所以,大家都被迫往远处移动、往高处搬迁,能搬多远就多远。

曾几何时,我们只剩下二楼书店、十楼书店、地下书店,再也没有一楼书店了。在整个高度发达城市里,我们不再「路过」一家书店,我们无法在城市的水平视界里「看见」一家书店。书店开始隐藏于某处,必须费力地去搜寻查找、规划路线,你才能好不容易抵达一家书店。书店正在从我们活着的时代生活里消失,然而没有太多人在意。国家不在意、社会不在意,城市不在意、地方不在意,学校不在意、家庭不在意,你不在意、我不在意。

几年之后,或许我们都将遗忘。忘了书店的存在,书店的曾经存在。

我们甚至不再询问:「书店去了哪里?」

★本文不代表本报立场,经原作者同意转载,原文刊登于「浮光书店」,未经同意禁止任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