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论坛/双年展怎么做 才能公有化?

图、文/非池艺术

双年展相关行政与运作知识的档案化与公有化程度不足,以及对年轻策展培育机制的忽视,是北美馆双年展办公室受到诸多批评的原因之一,视觉艺术联盟在这个脉络下,延伸出第三场论坛主题,「双年展知识的公有化与策展人的培育计划」,并与凤甲美术馆馆长翁淑英、独立策展人兼艺评人胡永芬高美管管谢佩霓、艺术家陈浚豪以及北美馆馆长黄海鸣,一同讨论双年展的策展人才培育等论题

针对「知识的公有化」议题,翁淑英以凤甲美术馆的实务经验作为参考,经由展览资料备份、传承、再利用、推广等一连串的永续性规划,达到资源全民共享,并真正做到美术馆应该善尽的教育性意义;艺术家陈浚豪表示私人的家业可以传承给后代,但是公部门资源分配利用,还是必须回归国有、公开的机制,并提出「公开、透明、制度化」为公有化下了注解。

艺评人胡永芬认为庞大的资源不能握在少数人手中,期望消化稀释权力集中的状态,她提到:「这十年来知识、资源、资讯私有化的结果,使得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策展人没有机会接触资源,更没有机会被培养」,因此势必要将私有化打开,进入较开放的公共执行机制。而应如何实践、操作公有化,她提出建立「工作手册」的概念,更进一步说明工作手册非仅是工作记录而已,应是分析、反省阶段性检讨及建议,能公开为任何人取用,并作为学习范本学校教科书

「无论国内外,艺术资源都是有限的,关键是如何在弹性变动、与时俱进的调整下,不断地重新作有效的分配」,谢佩霓以公部门的角度论述知识的公有化,提出「建立机制」、「文献库的建置」及「国家级的常设性组织」三个面向作为执行方案。

而「策展人的培育计划」议题部份,翁淑英观察时下展览多为熟悉面孔资深策展人,而少有资浅策展人的机会,因此也少见活泼年轻化的策展主题;艺评人胡永芬则指出,无论是在学校的策评课、或是凤甲美术馆与国艺会合作的策展人培力计划、高美馆策展人计划及论坛以及民间各式各样短程课程,训练,均陆续地在开展,然而年轻一代策展人的能见度仍低的原因,在于整体大环境所提供具体且实际的资源非常少,使他们能实践的「机会」太少。

由于策展跟着国际潮流,使得策展成为显学,而发展却走向极致但却单一化的标准:什么展览都经过策展,都需要策展人。事实上,展览的模式分为多种:艺术家对本身艺术作品的规划、论述;艺术家们基于共同理念情感需求所产生的展览,及由策展人执行策划展览。前两者的方式于近年来逐渐消失,然而是否所有展览都需要策展人,值得回归至原点思考。

北美馆黄海鸣馆长因应这两个议题做出回应。他提出微型策展的发展概念,认为策展可以重新改变模式,不专以大论述作为策展的方式,而是在享有同样的资源下,由数个微型策展各自开展其开放性议题,形成新时代的展览。如此一来,便能释放多个策展的机会,亦让更多的策展人实践展览规划及交流对话

在黄海鸣担任北美馆馆长的这段期间,他清楚明白策展的工作系ㄧ复杂交织作业体系,然而建立知识公有化的机制更是刻不容缓,并于论坛中承诺工作手册的执行,将以馆内维基百科的方法进行,应可于半年内提出初步架构,之后再进行检讨改进的接续规划。

一个展览所能产生的影响不只在展览的过程中,而是能扩及并蔓延至往后形成更多的讨论与省思。如艺术家陈浚豪所论述:「冲突,未必是负面的沟通,它只是比较情绪性、有肢体语言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接近表演艺术的一种沟通方式,因此,冲突是需要的,特别在资讯发展的社会下,透过多元管道达到艺术的宣传及沟通。此次因双年展所产生的对立事件,转个心态去思考,也可视为一种跃进。」

更多内容请看http://artemperor.tw/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