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湾填鸭式教育遇到西方启发式教育

▲这「本」图文并茂的硕士论文,被选入学校当年的春季展览。(网友/吴居叡提供)

吴居叡

该说幸还是不幸?身为七年级前段班的笔者,在台湾小学高中求学的阶段中,所接触的都还是国立编译馆的统一式教科书。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既没能搭上教育改革的头班车,却也无法脱离身为七年级生草莓族的原罪。我们就身处在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年代。

从小就不太是个乖学生的我,上课总是喜欢发问。在老师眼中,我从来就不是会在讲台底下安安静静、手放后面坐着的乖宝宝。不过幸好念书挡子事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困扰,我也就这么一路经过高中联考、申请入学进入了台北某私立大学英文系

拜英文系开放、自由的学风影响,在大学时代接触了来自欧美文化洗礼。着重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风气,和以往只要把书念好、把试考好的教育理念有着相当大出入。正因为有了大学四年的洗礼,当2008年我赴美攻读硕士时,我可以很快的习惯美国生活步调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

不过上述的情形,对于我的朋友M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从小学直至大学,M从未离开过台湾中部家乡。就连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离家骑车不过15分钟的距离。离家,甚至是漂洋过海,对于M来说是一场极大的考验和Culture Shock。首先,光是要较为保守的M父、M母同意让孩子放弃原有的约聘公职出国念书,就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毕竟公职在上一代的观念当中,可是摔不破的铁饭碗

到了美国,举凡食、衣、住、行皆和台湾大不相同。食:美国毕竟不像台湾,随处可见小吃。纵使有中国城,口味还是不如台湾来的习惯;衣:东方人身形较美国人来的矮小,许多衣服设计皆是以美国人的身型为主,M虽然不算特别矮小,但还是难在美国找到适合的衣服尺寸;住:美国大都市房租高得吓人,唯一省钱方式就是和同学一起合租。要合租,就得有心理准备面对生活习惯大不相同的室友们;行:贵!一上公车就是2块钱美金(60多块台币)起跳。至于计程车,咱们就甭提了吧!

除了食、衣、住、行之外,M还得要适应美国的教学方法:因为就读的是艺术学院,注重启发、想法、创意。艺术学院里面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有想法,并且在道理上说得通,皆可以是答案。这对于早已习惯于权威教条考试文化以及标准答案的M来说,美国艺术学院的一切简直就是违反他既有的认知。

当然,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我朋友M身上,也发生在同样来自台湾的同学身上。这里不是考试拿满分,学期末你就有个A。教授们更注重的是课堂表现。然而常常在课堂上见到的是:欧美同学们和老师对答如流,一来一往之间充分地达到讯息的交流与传递。但是许多台湾学生喜欢挑选离教授较远的位置,当教授提问题时总是低头不语。或许是语言隔阂,不过我想更多的是文化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台湾学生习惯于接收资讯,而放弃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同时也会认为课本上所说的就是正确答案,只要熟读了课本,考试拿满分就能顺利毕业。殊不知课堂中与教授以及其他学生的知识传递,远比课本中的死知识来的更重要。

M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逐渐习惯启发式的西方教育。刚开始M还会纳闷为何考试总是比较高分的他,往往学期成绩输给了上课踊跃发言并参与讨论的其他同学?直到后来,我的朋友M逐渐了解到,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生活当中的体验和课堂上的言之有物比 「分数」来的更重要。

有想法,在西方教育体系当中,是最被推崇的一环。而台湾的填鸭式教育,却完全忽略这一项(至少在我成长的阶段是这样)。反正,我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吧!问那么多干嘛

除了启发式教育外,理论与实务双管齐下的教学也突显西方教育注重实际操作的概念。美国许多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合作提供学生实习制度。然而实习可以作为学分抵用, 许多学生当然是抓紧了这个一举两得的机会。毕业前的两个相关产业实习经验,让M开始累积自己的人脉(Connection),更让实习期间表现不俗的M毕业后在美找到工作。当然,履历上丰富的学经历也是关键推手。

终于,来到了毕业前夕,当M完成他的论文时,那看来就是一份经过设计、包装,并且内容详实丰富的论文。我知道他受到了西方启发式教育的「启发」,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将想法落实在这份论文上。而这「本」图文并茂的硕士论文,也被选入学校当年的春季展览。

两年多的启发式教育洗礼,着实为朋友 M带来不小的冲击。问起M毕业后的发展,仅一年多的时间,M如今已是某跨国企业的主管。回忆起那段在美求学的日子,M说若不是有这样启发式的教学以及自己积极地参与,也不会有今日可以独当一面的他。

●作者吴居叡,来自台湾,2008年赴美攻读硕士,目前旅居上海,汽车信息工程师。个人部落格:ghisland.com。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