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的填鸭式教育,凭什么被点赞?
连续十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女子从这里走出大山,2020年高考17人六百分以上,创造当地最高升学率……
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子高中取得优异成绩刷屏后,一个争议被顶上了热搜。
“这种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只能培养出背答案的机器,怎么算得上是培养人才?”
张桂梅校长没有回避,而是做出了正面解释。
“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问题是孩子们基础太差,不这么做是救不出她们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
“没办法的办法”
张桂梅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吗?
的确是的。
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她给孩子们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句“没办法的办法”,道出了张校长的无奈。
女孩们早上五点必须起床学习,张桂梅会对着喇叭大声叫醒她们。
吃饭也有严格的时间规范。
饭后三分钟,她们必须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时也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舀汤不能交头接耳……
紧张的状态要持续到晚上12点,一丝一毫的时间都要用在读书上。
拿起书本,要不停地反复诵背书上的内容;
即使累的头昏脑胀,读不懂题目的意思,也要大量刷题。
深夜走廊背书的学生
有老师前一天新婚,没等家里安置妥当,第二天就来上课了;
有老师做肿瘤手术,当医生表示能穿衣服了,她立刻放弃休养,来校上课。
张桂梅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每天凌晨5点15分,比孩子们更早地起床;
晚上等12点之后,孩子们都休息了,她才在宿舍楼里陪她们睡下,白天则不间断地处理各种事务、家访和巡查。
学校老师接受采访
63岁,无房无车的张桂梅说:“我就住这,万一有事能帮她们挡点什么。”
学生、老师的苦和累,成就了华坪女中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
与其同时,很多人在质疑:每天只睡五个半小时,他们的身体素质会不会受到影响?
只会应试的“小镇做题家”,到了大学真的能够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能正常与周围的同学交往吗?
那是一个学习很努力的女孩,能够通背教材,因为没有更专业的辅导,只差那么一点点,与中国一流学府失之交臂。
张桂梅痛心后悔,但又别无他选。
原因在于华坪女高的情况复杂,很多女孩,此前未受到系统教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从建校起,老师们要传授的不仅仅是高中三年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学习程度,从小学初中开始教。
靠吃苦追赶落下十几年的功课
三年要学完十二年的全部课程,在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下,填鸭式教学是最无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2.
不是不能减负,而是必须“填鸭”
身为教育者,张桂梅固然知道,“填鸭式教育”从被提出的那天起,就在遭受唾弃。
但在大家呐喊该给学生减轻负担的时候,都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谈“朝九晚五”、“素质教育”、不是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兴趣班。
深知孩子起跑落后的张桂梅
他全家都秉持着“分数多寡不重要,保持人格和情操才是首位”观念,听起来是多么开放理想的教育典范,令人心驰神往地幻想。
但稍加了解高晓松家庭背景的人就知道,他的妈妈生在德国,父母均毕业于清华;外公外婆是世界顶级院校的教授。
对他来说,大学并不是改变命运的那块跳板,只是自己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同样,自打你出生起配套的一切,也许也是大多数山区孩子不敢奢望的终点线。
一味指责山里的教育有缺陷时,可曾想过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对他们来说,有多遥不可及?
“素质教育,有的孩子得到了诗和远方,而他们,得到的只是一辈子离不开的乡村田野。”
条件的艰苦、教育资源的匮乏,孩子们薄弱的基础,不“填鸭”,根本没有希望。
除了拼命学习、飞出大山,他们没有第二条路。
3.
拼命,是唯一的路
我们也许没体验过山里的难,但不能装作不知道他们的苦。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教育场所,在山村堪称奢侈。
数据显示,就教育门槛相对较低的幼儿园来说,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
城镇的幼儿园覆盖率为75.6%,农村比例仅为49.9%,可见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无法满足基本的上学条件。
原本就不密集的乡村学校,因为小规模学校被撤并,分布更加稀疏。
没有交通工具,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天,要走路几小时去上学。
孩子稚嫩的小手,早就布满了冻疮。
天气很冷,孩子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头发都被冰霜染白。
在一次新闻采访中,记者问他想到外面看看吗?
他说:“我连镇上都没去过,没有走出过村子。我最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学生是怎么读书的。”
为了上学,他们愿意吃苦,但家长却未必同意他们上学。
对农村家庭来说,一家人总要先活下来,才有空去想其他事。
这里的孩子要一边成长,一边兼顾家庭的担子。
城市里的孩子上早教课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开始肩挑喂猪、烧饭、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城市里的孩子穿梭于学校和辅导班,备战中高考时,他们为了缓解家庭的困难,不分日夜地干活。
被妈妈叫回家掰包谷的高三女孩
《REAP农村教育行动》的一项统计显示,在西部贫苦农村,63%的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高中教育,也就是说,100人中,仅有30人能高中毕业。
他们努力学习,尚且不知道能否走出农村,如果松懈下来,恐怕只能面对繁重的农活。
农村孩子在艰苦环境下求学
在贫穷的世界里,无论一个人如何努力,都很难改变现实。
他们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解决生计就已耗费所有精力;
他们不奢望能够安心学习,因为每天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从始至终,活着本身就让他们耗尽了所有力气。
4.
一无所有,也可以放手一搏
幸运的是,还有和张桂梅一样的人,正在努力改变着一切,和孩子们一起,走上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
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听课,叶连平老先生退休后,自费办起“留守儿童之家”,开始无偿上课,在岗位上一坚守就是三十年。
这位90多岁的老人和生命赛跑,为了多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
有人称赞他是“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摇摇头说:
“我哪里有烛光那么亮,我充其量是只萤火虫,追赶着时间,能干一点、就是一点。”
批改作业的的叶老师
“我想成为家乡的代言人,鼓励更多人回到乡村建设,振兴乡村。”
龙晶睛和孩子/来源:搜狐网
如今,她的公益之路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奔赴山区,赴孩子们的约定。
志愿者和孩子们/来源:财经频道-海外网
善良和坚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山区慈善援助中。
他们不在乎条件艰苦简陋,不在乎人要光鲜体面,不在意外界评说。
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山区孩子的不易,他们靠着赤诚的心,一点一滴作改变。
就像漆黑暗夜里的星,可能不够绚烂,可能没有一次性把事情做到最好;
但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足以让人们看见坚持和希望。
和日夜苦读相比,困于大山才是孩子们真正的考验;
人类不是救世主,无法瞬间把孩子从贫困无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
但是,至少不该被责怪。
因为他们已经倾尽所有给孩子们提供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男孩女孩们踏入大城市,走进梦寐以求的学府时,一定会感谢当初指引她们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一颗颗启明星。
同样,也希望山外的人们带给孩子们的故事,足够温暖,而不是单薄的质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