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铁汉”赵红光:和维吾尔族兄弟们共同富起来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日电(记者袁炳忠小龙 李晓玲)“人总要活出点名堂来。”56岁的赵红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朴实的话语中充满干劲。

1984年赵红光从河南老家来到新疆谋生,从在砖场里搬砖到做些小生意,他吃过不少苦。

1994年,赵红光在阿克苏市一杆旗乡承包了48亩荒地种果育林,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2015年,他承包的土地超过一万亩,主要种植苹果香梨和杏等果树

一杆旗乡的居民维吾尔族为主。当赵红光慢慢富起来时,当地的很多维吾尔族农民还赶着毛驴车到处卖粮食,再去换取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生活顶多算是温饱水平。

赵红光也曾整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知道什么是日子。他更清楚,自己的富裕离不开维吾尔族同胞们的帮助。“维吾尔族群众都是我的兄弟。”赵红光决心帮助他们一起致富。

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果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起初很多维吾尔族农民并不认可果树种植。十几年前乡政府田地里为一些维吾尔族农民栽上了果树,可是没几天农民们就把果树拔掉了。

赵红光没有放弃。2009年他带领一杆旗乡的农民们成立了阿克苏市多浪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不拿一分钱工资

为了让农民们放心地种植果树,赵红光承诺合作社的亏损由他一人承担,赢利则由社员们一起分享。“我就是想把我们的品牌打出去。”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赵红光甘愿吃亏。

由于敢想敢干、乐观执着,赵红光被称为“铁汉”。

维吾尔族群众致富的热情和干劲有些超出“铁汉”的想象。“有的农民在本来该种小麦地里悄悄地种上了果树。”赵红光笑着说。

目前,合作社成员由成立时的75户增加到400多户,95%的社员都来自维吾尔族。合作社果树种植面积3万多亩,带动周边20余万群众走上了产业致富之路。

赵红光说,合作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民们每天在果园里从事拔草、剪枝农活的收入为170元到180元,而包装水果的月收入超过1万元。

为了提高果树种植效益,赵红光每年都从山西等地聘请技术人员为果农传授技术。目前,合作社近千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果树种植管理技术,有些人还经常被邀请到其他地区讲课,挣起了“外快”。

7月正是新疆水果丰收时节。赵红光说,合作社生产的杏子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每天发货量50多吨,价格也从以前的每筐10元上涨到现在的100-200元。他说,每年11-12月是苹果销售旺季,届时合作社每天苹果的发货量超过300吨。

赵红光说,目前合作社农户年均收入15万元,有些农户年收入甚至达到60万元。多数社员都开上了小汽车,也在阿克苏市区买了楼房

为了增产增收,合作社从瑞士波兰等国引进了新水果品种,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赵红光说,合作社不仅从国外引进了新品种,还引进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谈及今后的打算,赵红光说,合作社争取5到10年内实现全机械化经营。“活多得很,到时候老乡们不会没事做,大家日子会过得更好。”他说。(参与采写:吕秋平 穆小龙)

(原标题:新疆“铁汉”赵红光:和维吾尔族兄弟们共同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