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生命经过岁月雕刻后 拍出最自然之美

文/破点 POINT

「大家都是艺术家,本人则是艺术『加』,加减的加。」于涌笑言着,在他以木、石为材质雕刻造型艺术创作路上,无论是为抒发内心不快而潜心创作的初期,抑或众多作品发表后,备受国际赏誉的时期,这一句话,总是形影不离——并非是为了说给别人懂,于涌是说来给自己谨记的。

「创作的路上要不断『加』强、充实自己,才能一直有新鲜的想法;毕竟,手艺的技巧有限,创作过程中抱持何种信念,更为重要。」在生命经过了岁月长年的雕刻后,于涌也刻着他看遍的人生风景,并将它们摆置在他于昆明受邀开办的「绿雪斋艺术馆」中,累积而成的诸多创作,可说为中国当代造型艺术下了一道注解,但于涌只有一句话:「我仅是一位单纯的手艺人罢了。」

▲1.于涌与他的作品「宝岛台湾」。此作品目前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Q:您创作雕刻艺术品的契机为何?

于涌(以下简称于):最初我是在台湾做古董生意,2001年举家搬迁至丽江,经营了一间私立博物馆,但可能这创业概念对当时的大陆来说还太新颖吧,最后博物馆关闭了,只做了两年四个月。事业失败后,我便开始专心做造型艺术,雕刻只是我的手段,主要是打发时间,把我心里一些不服、不满、不快,用作品去表现,算是种自娱自乐吧!

而之后,我的展馆成立、开了展览、作品「宝岛台湾」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在2014年「世界工艺文化节」得金奖这类的事陆续发生,只因为我积累太多作品了,所以不断在找出口让人去理解我的创作。总归来说,我创作只为让自己放松,其实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东西时,都该是最愉快的。

▲2. 于涌的木雕精细,是为追求对自然的呈现。

▲3. 于涌认为每个人在创作时,都该是最开心的状态

Q: 为何会特别独钟在「石」、「木」结合的创作上?

于: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或文字敏感,我的话,就是对破石头、破木头特别有感觉说件趣事,小时候我读新店国小,放学后就喜欢背着空书包,一路捡碧潭的石头回家,课本跟作业都放到别人的书包去了。

当然,喜欢石、木,和我后天学习到「美」与「雅」的观念也有关;自古文人就爱雅石,尤其是石与木的结合,木是软性材料,石头相对坚硬、冰冷,如何将两者结合诠释,每个人因感悟不同,做起来的样子也会不尽相同,我呢,特别容易把石与木搭在一块,看起来仍是很纯粹自然,而非强拉生硬的放一块,这要靠自身与材质有所交流才能做到,我也解释不来,只能说是老天爷赋予的优点。

▲4. 「飞流直下三千尺」取石上自然的图案,配上简单的木质底座

Q:决定出一件作品造型的设计脉络为何?

于:从材料本身的样子去决定吧。我很挑惕,绝不用新木,老木头上自然有它历史的岁月痕迹,这是老天爷的鬼斧神工,人做不出这种线条的;石头的话,每块的造型也是独一无二,而且中国「雅石」来讲最大特点,你得来的石头不能再动手脚,必须是它原始的模样。像「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件作品,石头上本身有白线,而白线周遭又有自然散开的纹路,看起来如瀑布般,所以我只在木头底座简单刻了一圈水纹点题;任谁看了,都能知道这作品在说的是瀑布美景。

做一件作品前,真的别预设太多。像木头这样变化极多的材料,可能你想好要雕的位置,动工了才发觉里头早已烂了一个洞,怎么办?你只能改变,迎接创作带给你的意外收获,至少,你心情也会比较好嘛!要做到此心境,最重要就是放开心胸、观察周遭;善于观察,生活中再小的事物都能是创作题材,若感觉驽钝,只能从框架间找感觉,创作就受限了 ▲5. 作品「敬畏自然」。此作品名源为于涌对于创作的中心思想。

▲6. 作品「跋涉」。

Q:在表现作品上,您擅于使用的技法为?

于:无论是圆雕、透雕、多层雕,木雕的传统技法我都有用到,但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用技法,最重要是好好走完该走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学习形式。举例来说吧,每个人用技法都有像我这样的过程——技法不熟捻时,希望自己雕得精细,是「加法」;雕工细了,又想「减法」去雕出精练的作品,但却怎样都做不来,因为人已经由粗到细惯了,回不了头。

但何必急,等到了像我这样快花甲之年的年纪,眼睛没当年锐利了,体力也没当年好了,你自然就「减」了嘛。任何工艺技法都是固定的,如何随环境、想法和身体状态去自然运用得当才更为重要。现在,若雕三片叶子就能把作品的概念传达出来,我是绝对不雕四片叶子的。

▲7. 「绿雪斋艺术馆」装潢以突出作品为主,令人走入后能静下心去观看。

Q:您的作品如何在「绿雪斋艺术馆」上呈现?于:「绿雪斋艺术馆」对我来讲,是一个833平方里的创作品,目的是去突出里头的60件作品。鹅黄色的墙面,暖光,馆内简单的装潢,能让来者到来后感到平静,心静了,便能用心去揣摩每件作品。

与我的作品一样,「绿雪斋艺术馆」讲得是我创作的中心思想「敬畏自然」。我会依每件作品的调性,直觉它该摆哪就摆哪,当然也考虑到搭配。像我有件作品,用木头雕了只老鼠与油灯,我们儿时都听过俗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嘛,人对这作品有了连结,自然会驻足观看。而当他们顺着小老鼠的视线一瞧,才会惊觉牠看的并非油灯,而是我刻意摆上的一块天然石头;透过作品与摆设,我想说的「好高骛远」的故事便完整了——「绿雪斋艺术馆」的每个细节,都是都有它的人生哲理在。

我也强调神秘感亲近感,作品的打光,会在后方的遮光布上,产生无法预期的光影效果,而除了几个小件作品会用玻璃罩住,其他作品都是完全开放,伸手便能触碰,感觉上跟观者亲切,直接对话。

▲8.作品「子非我」中刻了近视罗汉、喇嘛和鸡与蛋,说得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生命议题。

Q:近期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于:我从去年开始,尝试把柴烧烧坏的陶,与我的木头创作搭接起来后重新诠释。柴烧是变因很多的工法,温度过高、时间过久都会造成陶艺品变形,但有些变形很难得,色泽、造型都有种特殊的美,好比有件烧塌的瓶子,特别像鱼的造型,但你真的要费心去做出这造型,是做不出来的。刚好我认识做陶的朋友,他每次烧完陶我都问他:「坏得多不多,坏得好不好啊?」坏也是要坏得有造型嘛!

有了这尝试后,我便决定今年八月下旬,在「绿雪斋艺术馆」办一场我与陶艺家吴维潮先生的对话展。我们的作品皆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元素,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中国的当代艺术。有很多当代艺术,是前卫到没有主题了,但我要做的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工艺为基底,融合后重新诠释出的中国当代艺术。

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台湾,绿雪斋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98年年底开始长居云南,致力于雅石与木雕相结合的艺术创作。2013年应邀赴英国参加展览,2014年参加「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作品《梅竹双清》荣获金奖。2015年受邀进驻「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开办「绿雪斋艺术馆」。曾出版艺术专着《于涌丽江艺术创作:木石记》。绿雪斋艺术馆位于云南「紫云青鸟文化创意博览园」。展示和宣传云南民族民间艺术品,主要为木石雕刻造型艺术品。不定期举办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保护云南特有的「金、木、土、石、布」民族特色艺术品。Tel. +86-1330-8880-868Add. 云南昆明市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1栋2号Email. 1605179627@qq.com

看更多《破点 POINT》文章

想即时获知最新设计新知动态,欢迎加入《破点 POINT》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