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爱心启发缅甸农民 「米扑满」助贫户

图/慈济基金会提供 文/林佳予

「一粒谷种启悲心,一念善心播希望」来自缅甸农民乌丁屯乌善丁原是慈济援助「谷种」的受灾户,因为来自台湾慈济爱心的启发,两位农民在缅甸农村带动15个村庄、近千户乡亲储存「米扑满」,每月回收超过1.1吨的米可帮助当地贫户。日前2人来到台湾参加全球干部研习,向证严法师表达慈济给他最大的财富是「慈悲」。

缅甸在2008年纳吉斯风灾重创当地农业,慈济志工于缅甸紧急发放米粮物资,更发放谷种给当地贫农,也分享「小钱行大善助人理念。缅甸农民乌丁屯(U Thein Tun)等人,以缅甸传统的「米扑满」文化来助人,每天抓一把米存入「米扑满」,拿去帮助更贫穷的人,并在村里带动。

帮助别人、不愿意在田里喷洒农药的乌丁屯,过去需租牛耕田,如今因为年年丰收,不仅有自己的牛、田地,更能在原本草屋旁盖了新屋,其中一亩田收割来的稻米,都是要捐给慈济,家里也成为谈慈济、做慈善的地方。

▲乌丁屯(中)不洒农药初期,田里遭虫害仍坚持不杀生,但渐渐的每年丰收,改善了生活,现在有一亩田是专捐给慈济的。(图/慈济基金会提供)

有次慈济志工在仰光岱枝镇瑞那滚村推广「米扑满」时,农民乌善丁(U San Thein)听了乌丁屯的分享,当天回村庄就带动30多位农民响应。乌善丁曾收了几百公斤的爱心米,适逢雨季道路泥泞无法送出,担心米会发霉的乌善丁只要看到天气放晴就把米搬出去晒太阳,尽管工作量很大,想到这些是大家对他的信任与善心,也努力完成

乌丁屯与乌善丁两位农民原本只会种田,为了分享「米扑满」的精神,他们都从「农夫」变成了「讲师」。至今共带动了15个村庄、981户乡亲捐出超过1.1吨的米,每月再把一袋袋缅甸爱心米送给66户贫困人家。缅甸农民还能回捐谷种,帮助更多需要靠借贷谷种的农民。

▲▼ 缅甸原本就有「日存一把米」的传统文化,缅甸农民听到慈济分享「小钱行大善」助人的理念,每天抓一把米存入「米扑满」,再拿去帮助更贫穷的人。

乌丁屯与乌善丁在缅甸农村带动15个村庄的乡亲储存「米扑满」,每月回收超过1.1吨的米可帮助当地贫户。(图/慈济基金会提供)

6月下旬,乌丁屯与乌善丁搭机来台参加慈济全球干部研习,向 证严法师与来自各地志工分享他们的感动、每月汇聚众人的爱心米的心得。营队结束后,更利用时间前往花莲慈济静思精舍,与静思精舍法师一起出坡,无论是在菜园、打扫佛堂、剥豆子,两人都认真体会农禅生活。

▲乌丁屯(左)与乌善丁(右)出生佛塔之国的缅甸,两人却因慈济而体会「佛法生活化」的意义,6月27、28日两天在静思精舍出坡,体会农禅生活。(图为慈济基金会提供)

乌丁屯表示,慈济志工让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有心人」的专利,证严法师给我的是「慈悲」的财产,一辈子都用不完。这次听了各国慈济志工的分享,发愿回到缅甸要好好耕耘,尽管不识字能透过翻译听课,但为了学习更多,决心要学中文

乌善丁表示,证严法师讲的佛法扩大了自己的慈悲心。还没加入慈济时,每年会到寺里禅修3个月,现在利用时间做慈善家访,这趟来到台湾,最想带给缅甸乡亲「佛法生活化」的理念。

慈济缅甸联络处负责人李金兰表示,缅甸农村的交通状况不发达,乌丁屯与乌善丁挨家挨户收集「米扑满」时,若唯一的交通工具机车无法到,就必须徒步走进农户家里搬运,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单纯又恒持初衷的心。

慈济基金会表示,海外慈济志工彼此互助、教学相长,无论到哪里,都表示慈济来自台湾,台湾的爱心、善的效应,持续发酵中。

▲慈济缅甸联络处负责人李金兰(左二)表示,从乌丁屯(右一)与乌善丁(右二)身上看到了单纯又恒持初衷的心。(图/慈济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