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诺比核灾30年后,台湾团队采访惊见「新生树木」!

▲「车诺比核灾台湾采访团队于2015年5月、9月各去了一次车诺比,带回10万字采访、1千段影片、1万张照片,出版了《半衰期: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今日(4/26)举办新书发表会。(图/引号文创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今天(4/26)为「车诺比核灾」届满30周年的日子,自1986年4月26日位于苏联乌克兰的车诺比核电厂发生事故,当局封闭了周边地区,并撤离当地居民,杳无人烟的车诺比地区,瞬间成为死城,「车诺比核灾」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

一群在异乡结识台湾人,出自于探索真相的好奇心,决定结伴前往乌克兰车诺比,踏上这块被阴影覆盖30年的土地汇整第一手现场采访的资料,出版了《半衰期: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并于4月26日举办新书发表会,绿社盟发言人苗博雅在现场主持表示,希望这本由台湾人撰写的车诺比的专书,能让社会以更多面向思考核能议题,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车诺比核灾」采访团队召集人蒋雅郁,现为伦敦大学生化工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的他,从小热爱科学,把前往车诺比视为梦想,听说车诺比开放观光客后,他便开始计划召集一群朋友,共同自费前往车诺比。团队于2015年5月、9月各去了一次车诺比,带回10万字采访、1千段影片、1万张照片,除了撰写纪实专书之外,更自费办了【真相剪影摄影展,上周六(4/23)于台北透明公园开幕。车诺比核电厂,至今仍有超过2,500名员工

与一般人想像中的不同,车诺比核电厂至今仍有员工在此工作,甚至就住在车诺比镇上。车诺比核电厂共有4个反应炉,当年,四号反应炉爆炸后,随即被水泥与钢材构成的「石棺」封存、以防止辐射继续外泄,其他反应炉则继续运作。2000年,第三号机组也停止运转后,员工数就从4千名,减少到目前的2千5百名。现在的反应炉控制室,成了单纯的办公室,让员工们处理庶务、后续除役的工作。

▲现在的车诺比核电厂「反应炉控制室」,成了单纯的办公室,让员工们处理庶务、后续除役的工作。

旧石棺的使用年限约30年,1992年,乌克兰政府全球募资以建立新石棺,并于2012年动工,由20几个国家共同出资建造,预计2017年完工。新石棺的正式名称叫做「新型安全围阻体」(Chernobyl New Safe Confinement),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型建筑,使用超过2万9千吨的钢材,大得能装进自由女神像。核灾30年后,探访「回归者」

「这里没有辐射。」车诺比首位回归者罗莎莉亚说:「就算站在曾经被污染的土地上,晒太阳所曝晒的辐射都比来自土壤的还更多。」

▲车诺比首位回归者罗莎莉亚已于2015年12月初离世,她开心地介绍起自己的菜园,还摘下一大把薄荷送给台湾采访团员

罗莎莉亚是车诺比的首位回归者,被强制撤离后,她回到故乡、独居了30年。罗莎莉亚没有家人,乌克兰政府保障她每天可以去核电厂员工餐厅吃一餐,但大多时候她都是自给自足,也利用闲暇时间写作。难得有访客,她开心地介绍起自己的菜园,还摘下一大把薄荷送给团员。(据旅行社发布的消息表示,罗莎莉亚已于2015年12月初离世。)

▲车诺比另一组回归者「伊凡玛莉安夫妇」。身为农民的(左)伊凡成了一名「清理者」,清理爆炸后四散的反应炉残骸及辐射核种

团队访问到的另一组回归者是伊凡与玛莉安夫妇。伊凡原本只是一般的农民,灾后,许多像伊凡这样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清理者」─为了清理爆炸后四散的反应炉残骸及辐射核种,前苏联政府透过派遣、威胁或利诱等手段,招募了数十万人投入灾后整治的工作,包括环境清洁与整理、以及出入管制等所有相关事务。完成任务后,伊凡又回到管制区内的故乡,至今依然与妻子玛莉安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车诺比核灾30年后,镇上重现绿意

网路世界中,关于车诺比的各种谣言甚嚣尘上,诸如禁区里遭受核污染的突变动物、巨大化的蘑菇、散落一地的防毒面具等。《半衰期: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所述:「出发前,团员们的亲友也质疑此行的安全性,甚至连负责行程的旅行社似乎都在助长这股『恐惧』的氛围。然而,实际走上一遭、并与核电厂的员工及『回归者』们接触后,团员们发现这里并不像传言中的恐怖,反而是大自然在摆脱人类30年后,镇上却开始充满绿意。」

▲引号文创工作室出版的《半衰期: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

《半衰期: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一书详细介绍事故始末,并收录现居当地的「回归者」深度专访,并收录车诺比现今风貌摄影,也提供影片QR-Code与读者互动,对于车诺比核灾事件,提供民众不同的观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