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百年”的中国海外考古吹响“集结号”
新华社北京3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屈婷)在位于洪都拉斯的玛雅文明城邦科潘遗址中,红色的黏土被小刷子轻轻拂去,一块栩栩如生的羽蛇神石雕头像浮现出来。“它居然肖似中国的龙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惊呼。
作为中国赴洪都拉斯海外考古队的队长,李新伟早已熟悉羽蛇神的形象,但亲手发掘出如此精美实物的感觉是“另一种震撼”。这让他意识到: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3月2日在此间成立。它是以对外考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被视为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近百位考古学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白发苍苍的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徐光冀和林沄,从外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的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学术顾问。一批有海外考古经验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外考古学家也将受聘于该机构。
“建立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国考古人的一个梦,今天圆梦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海外考古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王巍表示,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将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有力促进国际的考古合作,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中国各方面的考古机构已经在十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合作项目。新成立的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将为这些项目吹响“集结号”——提供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更多的国外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过去,经常有人问李新伟:“中美洲和中国文明相隔万里,研究它们有意义吗?”如今,他成了外国考古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问题变成了“海外考古对老百姓有什么用?”
其实,除了科潘遗址发掘,在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等,中国考古学家不仅获得了令国际考古界瞩目的新发现,也促进国内学界以世界文明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修正部分传统观点。
“文化自信不是只靠宣传自己的文明多么灿烂悠久就能凭空而来的,”李新伟说,“当你放眼世界,意识到人类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时, 各美其美 时,你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独特性而骄傲。”
该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荆志淳认为,它的成立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国考古应尽快具备比较研究的思维,比如我们还按年代划分领域,而西方一开始就着眼世界文明版块。”
他认为,中国年轻的考古学生已经有了更远大的视野,也有更好的外语基础,“海外考古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未来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说:“中国海外考古已经晚了近百年,但出手应不俗。比如我们有先进的勘探、遥感、三维成像技术等,可以技术先行,再着眼长期的学科建设。”
(原标题:“晚了百年”的中国海外考古吹响“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