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俸钢/窥视是人性 「窥阴癖」是病

国发主委邱俊荣民众爆料偷拍女士照片并道歉删除。(图/记者林昱均摄)

近日国发会副主委邱俊荣,被民众爆料于西门捷运站偷拍女性不雅照,并于8日晚间宣布请辞获准的新闻事件,引起相当多的社会关注。

由于拍摄照片是否达到妨害秘密的程度,就笔者文时仍不清楚,而且当事人对于行为的说明,亦不清楚是否如社会或媒体所怀疑的具有恶意,因此难以论断这样的行为背后有没有特定的心理异常解释。

但是就目前媒体上的评论和关注的焦点,似乎有聚焦在这种行为背后具有某些「变态」的恶意,或者不解如邱副主委这般具有专门学识及社会地位的人士,竟然也会出现这类行为的疑问,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些澄清。

首先我们要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其范围可能远在多数人的想像之上。《吕氏春秋》就有「海畔有逐臭之夫」的说法,更何况自古以来人类特殊的性癖好,在各文化历史中,就有着非常多元的记载。拜资本主义、网际网路和极端的个人自由所赐,光是从各种色情网站上,就可以看出人类的性偏好的内容可以多元到令人眼花瞭乱。

所以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在没有触犯法律的状况下,刻意的标签化各种性偏好,也许符合了特定的价值观、特定的社会控制需求,但并不符合现代精神医学的标准。

▲「窥阴癖」,个案必需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偷窥不知情者裸体、脱衣、性行为等,并因此产生性兴奋,造成个人临床痛苦或重要社会职业功能损伤者。(示意图/视觉中国)

而关于类似男性偷拍女性隐私不雅照的行为,确实有一种最严重的型态,在精神科诊断上被称为「窥阴癖」(Voyuerism)。就诊断上的定义,个案必需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偷窥不知情者裸体、脱衣、性行为等,并因此产生性兴奋,造成个人临床痛苦或重要社会职业功能损伤者。

由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通常这类疾病在被诊断出来时,个案多数就已经是一个犯罪者了。而且在盛行率上更是难以计算。

虽然这类个案多数是男性,但是在整体性异常的诊断中,所占比例也在10到20%之间,主要是因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强调必需要有明显的功能损害或临床痛苦,因此如果单纯只有窥阴行为,但仍能维持其社会功能,就不会被安上疾病的病名

但如果反过来单纯以窥阴行为的角度来看,盛行率之高就令人匪夷所思。Metzl 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就显示,有65%的男性,都有参与过情节轻重程度不等的、和性有关的窥视行为。

但如果认清现实,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从国外如珍妮佛.劳伦斯女星手机被骇客入侵所导致的大量私人裸照外流事件,到陈冠希偷拍或近期的各种新闻事件名人「流出」,当这类消息一曝光,网路上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求上车」、「求分享」的言论,依此我们也可以合理的怀疑,窥阴欲望的盛行率,应该比Metzl所研究的结果只高不低。

▲直播生产过程,大陆真人秀节目惹议。窥视类节目爱好者对可以根据节目的特性来找到一些人格特质(图/翻摄网路)

但是回归到新闻事件,也许让人不解的是,为何有人要花那么大的代价,来满足「这种」性需求?为何这种欲望,不能被其他相对容易取得的各种志愿拍摄的色情影片、照片、甚至直接购买性服务来代替?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比较有趣的是,一些传媒现象的研究结果,反而让人在这类问题上看出了一些端倪。

自2000年以后,传播节目的内容开始全球化,其中一种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注意,那就是「实境秀」类型的节目开始变多,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

这类节目内容明显的较不流畅、号称「素人」的被摄影者,在镜头前的表现也比不上职业演员,但往往可以异军突起吸引众多观众的投入。

而且一如多数窥阴欲望者的特性一样,一旦眼前的「秀」,被认为是「刻意安排的」、「剧本事先写好的」,往往收视的热情就大符下降。这就意味着「内容」的客观表现之外,观众心目中「这是不是真有其人」的主观想法,会直接影响观影的态度。

这种「演给我看的没兴趣」,但只要我相信那是真正发生、而且被我在旁边偷看到的,就会让我「兴奋」的特性,使得学者在做这方面观众特质分析时,用上了窥阴行为的概念来做测量。

2010年 Bagdasarov 等人在研究窥视、感官追寻和电视观看习性的论文中指出,「隐私的公众化」是这类行为趋势的特性之一;也就是说,被窥视的内容具有一般人「通常很不想被看到、很努力去隐藏」的特质,但硬生生的让镜头给揭露开来。

而这也意味着,窥视欲的背后,其实有着强烈的「心理上的侵犯」意涵。同时这也可以部份的解释为何具有强烈窥阴欲望者,不见得能以其他类型的「合意型」的性满足来替代的原因

另外窥视类节目爱好者对可以根据节目的特性来找到一些人格特质,例如「真实犯罪 vs 犯罪戏剧」、「实际打斗 vs 武打戏剧」,这些不同类型的对比,都可以有不同的人格表现。

但整体来说的共同点,就是对特定类型「真实、实境节目」的喜好者,常常反映出个人对特定内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难用想像的方式来自我满足,而必需追求较真实的体验,来让这方面的欲求得到解决的倾向。

这也是为何虚拟的电影、电玩暴力,不管同时参与的人数有多少,都较少产生集体暴动,但很多运动竞技类的活动,冲突的内容越真实,就越需要做某种程度的暴力预防的原因之一。

▲窥阴癖者若没有合并暴露行为,那么他们的社经地位还会更高于有暴露行为者。(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至于窥阴癖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这部份研究没有定论,但多数学者倾向相信这些人和常人并没有差异。

也就是说,学历多好、社会地位多高,都没办法与是否会产生窥阴癖有统计上的相关。甚至有研究显示,窥阴癖者若没有合并暴露行为,那么他们的社经地位还会更高于有暴露行为者。

Långström在2006年发表的瑞典国家调查甚至认为,其实全国有7.7%的人民在某个时间点,都有过窥阴行为(不分男女),其比率比警方所认定的盛行率高出150倍。

但整体而言男性的实际行为者仍远比女性为多,即使此类「念头」在两性调查中的比例相对接近。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法治国家里,如何贯彻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的理念、克制自身不当行为的欲望,才是阻止这类行为发生的重点。

●作者王俸钢,彰化基督教医院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现任台湾司法精神医学会常务理事,专长司法精神医学、犯罪心理学。

●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