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从不被看好到成为总统 蔡英文4大关键学习之路

文/高竹君 照片提供/总统

2020年5月20日,总统蔡英文从立法院长游锡堃手中接下中华民国之玺,展开连任之路。就职演说上她一身中性浅灰色套装,及肩短发,细框眼镜,一贯的理性形象,贵为总统之尊,很多人却不知道蔡英文曾走过好长一段刻苦的学习之路。

在大众眼里,蔡英文是标准的人生胜利组:台大法律系毕业,年纪轻轻就先后拿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法学硕、博士学位,27岁回台后马上进大学教书,还考到美国律师执照……。很自然的,蔡英文被认为是「学霸」,念书这件事对她来说肯定是小菜一碟吧?但其实不完全如此。

她在2011年出版的自传《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蔡英文的人生滋味》中提到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她的功课平平,经常吊车尾,是父亲眼中「念书有些障碍」的女儿。考上中山女高之后,第一次段考就很惨,全班倒数第八名,父亲舍不得骂她,只是问她:「这样子的成绩,要不要念五专?不用念得那么辛苦。」大学联考时,英文科只考了40分,是名副其实的「菜」英文。即便后来考上台大法律系,也曾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大二时「刑法总则」还被惨当。

既然读书那么坎坷,父母也没有逼她成绩,怎么会念法学博士毕业,还从「菜」英文变成国际谈判高手?蔡英文自己分析,这跟她从小就培养「杂食性」的阅读习惯,和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有很大关系。

《未来Family》归纳整理她在自传中提到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有4点很关键

1. 从小培养杂食性的阅读兴趣:为什么是培养阅读兴趣,而不是阅读习惯呢?因为当孩子遇到自己有兴趣的主题时,才有动力继续阅读,而且从中找到乐趣。

生日礼物就是逛书店买书

蔡英文从小就爱看书,每逢生日和儿童节妈妈都会带他们到重庆南路上的《东方出版社》买书。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妈妈不会限制他们买什么书,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行。

也因此,蔡英文从小就跟着哥哥姊姊看了很多「超龄」书籍。她什么书都看,尤其对文学和历史特别有兴趣,所以知道很多历史故事,小学毕业之前已经看完了《儒林外史》。每当父亲遇到看不懂的古装剧或是不了解京剧的人物关联,她都能解释给爸爸听,说得相当生动,这让她非常有成就感,也更爱看书。

还有一点是,看书可以满足她旺盛的好奇心。因为不管是对生活事物的好奇、或是对人的好奇,在书中,她统统可以找到答案。这样的个性也驱使她离开校园后,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以热诚和积极面对每一个关卡,且愿意耐心咀嚼其中滋味。

她在自传中坦言,可以从担任多年国际谈判顾问,再到陆委会主委、立委、行政院副院长,民进党主席……,不断的接下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任务,其实都跟自己的好奇心有关,好奇在生命的转弯处,会有何风景?

2. 学习用「自己的话」想一遍,知识才会是自己的:在当时制式教育的年代,蔡英文的学习历程很艰辛。她在自传中提过,她没办法在课堂上立刻听懂老师说的重点,用电脑来比喻,老师的逻辑和她的逻辑,基本上就是两个无法相容的系统。所以蔡英文从小学到高中,前一、两年书都念得乱七八糟,通常是念到最后一年,学习才会渐入佳境,成绩从吊车尾往前暴冲,跌破大家眼镜。

黑马不是侥幸

蔡英文在自传中形容自己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学生,并不是不会念书,而是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才能消化上课内容。而她所谓的「消化」,不是回家后再次用「老师的逻辑」去理解知识,然后拚命塞到脑子里,因为那样根本不是真正懂,会很快就忘记。

蔡英文的方法是,以「自己的逻辑」去思考从各种管道接收到的资讯,经过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懂」,想忘掉都很难。这有点类似教养上常常说的「让孩子亲自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其中含意」的道理。

这样的过程虽然比较花时间,以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经常性的「思考」,可以让大脑神经元网络连结愈来愈紧密,遇到新事物时,很自然的就可以和大脑里的「资料库」连结,快速「存取」,融会贯通。

蔡英文刚进中山女高时,第一次月考全班倒数第八名,但运用自己悟出的「蔡式学习法」后,成绩渐渐有起色。到了高三下学期突然开窍,某次模拟考还拿到全班第一。到高中毕业时,平均成绩还有中上水准。

3. 学语言要认识文化背景,养成英文逻辑思考习惯:爸妈本来替她取名蔡「瀛」文,但「瀛」字笔画太多,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因为谐音念起来就是「菜英文」,这个名字后来也经常被年轻时的蔡英文拿来自嘲是英文不好的「魔咒」。

蔡英文在自传里透露,大学以前,英文一直都是她的弱科。她回忆,小时候光学习英文字母就卡关好久,哥哥姊姊都觉得她太难教而放弃,最后还是妈妈抓着蔡英文的手、一笔一划教,她才练会26个英文字母。

上了国中、高中,英文还是她的罩门。自己的名字经常被同学拿来调侃,她也只能无奈的笑笑。即使下功夫读,蔡英文大学联考的英文仍然只考40分,一度又让父亲很担心。

努力破除「菜」英文魔咒

从「菜英文」蜕变成「蔡英文」,是在她进入台大法律系之后,因为很喜欢「英美法」这门课,想好好的学,竟意外找到对英文的兴趣。当时教蔡英文这班的老师有吕光和姚淇清,前者英文比中文好,后者是耶鲁毕业,上课都是以英文授课,蔡英文长期浸润在大量阅读和英文听讲的环境中,慢慢的,英文听、写都逐渐进步。

为了改善自己的发音,蔡英文养成一个人大声朗读英文的习惯,朗读时力求咬字清楚、大声念出来。尽管那时英文还不是太好,发音却有明显进步。有一次,姚淇清老师还在课堂上好奇的询问她是不是侨生

另外,蔡英文在自传中提到,大学时期她曾当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研究助理,因为互动都是用英文,练习愈多,对英文这个语言就愈不害怕,奠定了后来她赴美留学的语文基础。

融入文化才能学好语言

不过,让蔡英文真正体会如何学好一种语言,是在她到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时。她回忆,当时她交了一篇报告给老师,没有拼错字、也没有错误文法,却被老师一句话当头棒喝:「这不是英文」。原因是,蔡英文那时写的报告还是用中式英文,不是用英文的逻辑去思考,文章里缺乏的是「英文的文化」。

蔡英文反思过后发现,自己的中文能力特别好,是因为从小就大量阅读,其中包括很多文言文作品。加上哥哥以前上国文家教课时,她也在旁边听,所以启蒙很早。而这些接触中文的行为,都融入每天的生活当中,是自然而然训练出来的。反观学英文,对蔡英文来说就像学一种技能,并没有融入语言背后的文化,自然学不好。

4. 有自信,就有足够勇气乘风破浪:蔡英文在家中排行老幺、又是女孩子,备受父亲疼爱,从来没有被处罚过,父女俩的感情非常好。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会动手做玩具给她和哥哥姊姊玩;也经常为了帮蔡英文修车、让她赶去上学,在冬天的早晨拿着吹风机,蹲在地上对着车子的起动马达和线路吹,试图让车子发动。因此,尽管父亲管教严格,却也给足孩子极大的信心和安全感。

蔡英文的父亲蔡洁生曾经历二次世界大战的变动年代,受的是日本教育,所以平常很严肃,做事待人比较保守、谨慎、讲信用。这样的处事态度对蔡英文影响深远: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凡事要留余地。

蔡英文的母亲则英明果断、做事干练,爱热闹、感情浓烈,性格和她的父亲不同,是儿女倾诉心事的对象,也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支柱。她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会亲手缝制小孩的衣服,永远洗得干干净净,而且烫得笔挺。一直到蔡英文念大学,母亲都还会做好三明治或饭团、水果让她带去学校,不让她吃外食

尽管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蔡英文的母亲也坚持,孩子从小就要跟着做家事,叠衣折被、洗碗跑腿都要做。最重要的是,做错事可以原谅,但绝对不能对妈妈说谎。

庆幸一路成长有父母爱的滋润

蔡英文的家境不错,父亲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台北。蔡洁生白手起家,开过汽车修理厂、做过汽车买卖,后来也从事营建和不动产投资。虽然家里经济足以负担私立的贵族明星学校,父母却坚持让孩子念公立中小学,认为这样才能接触到社会上各种背景的人,早早看到社会的真实面,会比较好。

父母的教养方式,让蔡英文从小虽然在衣食无虞的环境中长大,却不怕累。以她的学习经历来说,很辛苦。她从小到大学习挫折不断,成绩不如哥哥姊姊那样优秀,念书也要花双倍时间。考上第一志愿台大法律系之后,还是度过了痛苦的四年,因为生硬、抽象的法律文字太难懂,凭空想像死背的学习模式本来就不是她的长处。她也在自传中形容:「大学四年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

但是,蔡英文学习事物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可以耐心的按照自己的步调,一步一步累积,在当时并不注重适性教育的体制下,是很不容易的。在父母开明但不失原则的管教下,塑造了蔡英文往后坚韧、不轻言放弃,勇于挑战的性格。

相信自己的能力,对生命保持高度好奇

也因此,后来她到英国念博士,在80年代以两年多的时间就毕业,非常不容易。而她的博士论文除了分析不公平贸易措施和市场防护机制,还包含对国际贸易精辟的讨论和分析,在论文口试时获得委员会的肯定,拿到1.5个博士学位──一个法学博士,以及半个国际贸易学的博士学位。

进入职场之后,她陆续接下高难度任务,一路过关斩将。这样的韧性,她认为是父母从小给她的爱,让她长成一个有自信的人。每每遇到不顺遂、她都能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对生命保持高度好奇,不断在人生的路上,开创新局。

延伸阅读:

1.孩子只爱看漫画,怎么办?资深名师&专家传授4个经验和技巧,让阅读不再偏食

2.父与子〉建中林明进老师的感人分享:被领养、父亲残障,学生却骄傲地说「他是我爸爸」

3.教会孩子好好说话〉青春期的出言不逊,总监妈妈一招击溃小屁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