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母奶」是战役还是温馨画面?医师教您不再好狼狈!

▲大多妈妈听到「喂母乳」脑中都会浮现温馨画面。(图/翻摄自维基百科网站,下同)文/杨濬光医师听到「喂母奶」三个字,我相信几乎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以上这样的画面:一个脸庞慈光泛发的母亲,或躺或半坐卧在一张舒适的椅子上,怀中搂着小宝宝,恣意的吸吮着乳房,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啊!

其实,上图才像是哺喂母奶的画面!「喂母奶」三个字,是如杀戮战场般的可怕,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一不留神,一有闪失,就会阵亡!喂母奶本应是最自然的一个过程,只是有太多隐藏在现实生活中,不利于母奶哺喂的情况。

小玉化名)刚生产完,她可是刚经历了一场长达24小时的奋战,在众亲人加油呐喊声中,拚命的用力挤,才终于将重达3500公克的宝宝生了下来。小玉侧过身子,看着身旁小宝宝安详的睡着,她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像在天堂一般的满足感

于是,访客纷至沓来,恭喜声不绝于耳;小玉兴奋不已,在脸书上文贴照片,昭告世人她已经完成这伟大的使命。而Line、Whatsapp、Facebook回复的提醒「哔哔」声,也几乎没有间断过。手机拚命的响,小玉也拚命的讲,从产兆开始的慌乱、待产的痛、用力时的艰辛、到生出来那一刹那的喜悦,像极了录音机般的播了又播。

「来,宝宝饿了,我们来学习喂母奶吧!」婴儿护理人员呼唤着。小玉想,生产那么可怕的事情都被我完成了,喂母奶,小事一桩啦!

只见宝宝不是扁嘴不吸,就是很急躁的拚命乱咬。一个小时过去了,小玉心里知道,宝宝根本一口都没吸到。这时,她才意会到,原来,要在宝宝张开大嘴的一刹那,把乳头包含乳晕整个塞进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产前卫教竟然只告诉我宝宝会有「寻乳反射」,好个寻乳反射啊!

既然吸不到,那我挤出来好了。小玉回想,产前卫教师有教过,要由外往内,轻轻的推着有些许涨涨感觉的乳房。咦,怎么没半滴呢?不然再用力一点好了。怎么还是挤不出来呢?我有喝黑麦汁啊?难道书上描述「喷奶」的样子,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吗?

隔天,婴儿室护理人员来了。「小玉妈妈,宝宝体重降低了150公克!」「什么,一定是都没喝到奶」外婆首先发难了,「要不要喂宝宝喝牛奶?」

又奋战了一天,「小玉妈妈,你的宝宝出现黄疸,需要去中重度病房照光……」话都还没听完,小玉的眼泪已经在眼眶中打转。

长辈们开始碎碎念「都是你说要喂什么母奶啦,说什么母奶最好啦,喂到小孩都生病了!」「看宝宝一直哭,手脚都干干的,脸色黄黄不好看,宝宝不能饿的啦!」另一位长辈手上已经提了两罐奶粉过来了。

住院第三天刚起床,就发现因为昨晚没有起来喂奶,两边的乳房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像大馒头一样的肿胀,而且怎么推都推不散。「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石头奶』吗?」小玉暗叫不妙。更雪上加霜的是,乳头经过两天的摧残,已经破皮到流血了,连衣服的摩擦,都让小玉痛到骨子里

接下来的路程,仍旧崎岖难行。宝宝体重持续的下降、家人反对的声浪一波大过一波。加上睡眠不足,无法好好坐月子身心疲累之下……终于,有一天,左边的乳房裂了一个大洞脓水混着血水火山爆发般,不断的涌出!乳腺炎脓疡住院,母乳之路就此结束。

行医十数年,我觉得怀孕产检时,妈妈多半只专注在宝宝正不正常、生产顺不顺利这些问题上。对于哺喂母乳,除了逛街准备吸乳器奶瓶消毒锅外,几乎是毫无准备,无论在生理或心理层面上。从传播媒体医护人员口中,也只是接收到近乎教条式的所谓喂母奶的好处,光这样实在是不够的,妈妈对母乳的概念,几乎仅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曾经有妈妈讲述她的母奶经验,竟然是「这辈子从来没想到会这么狼狈过!」好沉重的一句话。我也遇过好几位产妇,因为对于出院哺喂母奶的徬徨,而一再要求我延长她的住院时间,赖着不敢回家面对现实。在两个月后的产后检查时,几乎所有的妈妈都异口同声的告诉我「喂母奶比生小孩还要辛苦。」

西方先进国家,妇产门诊旁就会有「母乳咨询门诊」,由专业泌乳顾问或资深注册护士来看诊。看诊方式与医师诊疗无异,由详细的问诊与家庭资源评估,预测未来哺乳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从细腻的身体检查,判断乳头会不会过短或凹陷,影响宝宝的吸吮;孕妇在生产之前,早就拟定出一个完整的哺乳计划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吓大家,让大家闻母奶色变。俗话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句话,用在哺育母乳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母乳最好,所以我们要给宝宝最好的。请准妈咪,好好准备,将正确的母乳观念,让你的家人都知道;生产完后,好好休息,并认真学习哺喂技巧。最后,预祝大家的母乳之路顺顺利利!本文作者:杨濬光,现任禾馨新生妇幼诊所院长杨濬光由台大医学系毕业,曾任新店慈济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集结怀孕知识,打破错误观念,曾发行「妈妈好孕,宝宝才好孕」著作。文章转自:禾馨新生妇幼诊所院长杨濬光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