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周刊·两会特刊||“人文经济学”视域下高校美育的创新路径

“人文经济学”集中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更加着力解决西方经济学“人文缺失”“人文悖论”导致的“人文危机”,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聚焦开辟中国式人文内涵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美育教学系统性不够完善,尚未形成结构性的体系框架,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创新的发展诉求,分别对以美育德、以美育学、以美育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美育环节、为进一步完善美育教学模式提供系统性的路径参考。

以美育德,提升人格与精神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今,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对于我国年轻一代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在侵蚀着青年的思想,德育只能做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的秩序和稳定,属于一种规范性教育, 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而美育属于一种熏陶性教育,注重于人的情感,精神和人格的健全与提升。让学生们在认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素质修养,进一步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美和艺术来启蒙,孕养人性之善,解决规范化的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空洞感和教条化,通过人对美的接纳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合乎人性和人情,以美孕育“人性化、人情化的德”。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孔子作为我国儒家主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对于学生的礼乐教育,一贯将其作为人格思想教育的顶层建筑,在《论语·泰伯》中是这么叙述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就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但是学习《诗》只是顺着自性抒发内心的志向,不可以没有礼作为一个度,对自身的性情进行规范,礼能够成就《诗》的学成。也就是孔子教导颜回时让他一生克己复礼的原因所在,但是,学了诗和礼也并不算完备,还要学习乐来成其性,也就是养我们的性情,礼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而美善的音乐就是天地自然调和而成的旋律,用以涵养自身的性情,最终成就自性之德、成就至善的境界。

这里的礼乐教育就是最初的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人格教育,他认为高尚的品格是每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将人格教育作为一种对于自我的反思和超越。另外,孔子又主张“尽善尽美”,分别对上古的乐舞《武》和《韶》进行了不同的评价,强调了美和善,或者说美和德的独立性,但是又说明善一定是要从美出发的善,美是道德之善的基石和先发条件,所以,儒家思想一贯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同时也用审美教育引领道德教育,也就是“以美育德”。在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吸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文化营养,以美育为主线,实现美与德的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高校应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以美育为主线,串联美育、德育内容的主体教育结构,提高学生综合道德素质能力。

以美育学,启迪灵感与智慧

哲学被人们称作为智慧之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古至今,无不证明了哲学的发展程度对于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19世纪西方的德国古典哲学对当时德国人民的启蒙,启智,还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都证明了这一点。哲学通过对事物的横纵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形而上和矛盾辩证的分析,使得人们看待事物既能够通过形而上看得深刻,又能够通过矛盾辩证的分析使得视野变得全面而广泛,最终获得真知,也就是这两个方面使得哲学成为智慧之学。

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这也使得美学与智慧相互联系。早在近代欧洲时期,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认为他们的创造灵感很多都来自于美学的具体形式之一——音乐,是美学艺术引领着他们的科学生涯。爱因斯坦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互补的,艺术同科学一样具有和谐之美和永久的魅力,都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艺术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在提高人们的精神价值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情感的渴望。钱学森先生在谈及音乐艺术时这样说:“艺术的修养,对我后来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流中产生的。”正是艺术所含有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感悟,使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得以丰富,思维方式得以扩展,避免了“死心眼”和机械唯物论,使得对问题的思考更加的深刻和全面,最终他们的智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智慧本身就是美的,人们在认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人的智慧,从而,美就成为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古人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出古人对于审美趣味的“中庸之道”,不文,不火,不野,不弱。同时,每一件作品本身又展现出它所处特定时代的民族文化内涵,引导着我们用自己的见解,广博的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核。后人通过这些作品,更好地感受到时代精神所在,其蕴含的智慧不言而喻。所以,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样也是一种对其智力水平的培养,美育与智育是辩证统一的。

各高校因其建立时间,背景和地区的差异,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校园风格,以校园文化作为美育的载体对学生群体进行美育渗透是审美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馆、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等校园设施,将美育教育直接现实地体现在校园内,潜移默化地对全校师生进行美育教育。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得到最直观的美的熏陶。

以美育行,实现人的现代化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创造出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走向文明社会,摆脱了动物性的束缚,一步步唤醒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出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出现了“追求优美声音的耳朵”和“鉴赏高雅艺术的眼睛”,就此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审美也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需求。美育就是人们在审美中将自己获得的积极成果传递给其他人的过程。

古人云“行有界,心无疆”,没有人能够实实在在地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却可以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心灵来丈量这个世界。所以,美育也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扩展思维,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美育的实践性,其实践主要是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高校,课堂教学是美育实践进行的主要形式,需要思政工作者们通过艺术理论和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结合,开展美育学课堂。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拥有的艺术基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美育实践教学,使美育教学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化,全面开展全员参与式的美育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教育课程,从学生所在学校出发,从身边感受与体验美,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和思想内涵;建立现代化媒体平台,开放一些主题向上的影视作品和文学电子书籍,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予美以智。

(高涛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蒋颖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