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农业县的困境与国土法的挑战

农业县市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土地利用的僵化。图/本报资料照片

在台湾,国土计划法(简称国土法)的推行本应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与永续发展的重要政策。然而,对于许多农业县市来说,这项法案的实施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与困境。这不仅涉及到土地利用的变更,更牵动着地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与文化保存的多重利益,尤其在气候变迁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农业县市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土地利用的僵化。许多农业县市也开始面临产业转型的需求。若将大部分的土地划为农业区,无疑限制了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活化构成阻碍。此外,农地闲置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化与年轻人从农意愿低落,使得许多农地未能有效利用。

然而,粮食安全的考量使得农地的保留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随着气候变迁加剧,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加,台湾作为一个岛国,必须确保自身的粮食自给能力。政府计算需74万~81万公顷农地来确保粮食安全,以应对可能的粮食短缺。然而,这样的政策却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产生冲突。

其次,居民与环保团体的反对声浪不容忽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担心土地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有些团体也希望保留传统的农业文化与生活方式,反对大规模的土地开发。然而,资讯不对称与政策沟通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误解与恐慌。

此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协调问题,亦是推行国土计划法的一大障碍。权责划分不清,政策不一致,使得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常常面临推诿责任的情况。这不仅削弱了政策的执行力,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发展信心。

因此,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与农民、在地团体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疑虑,并透过多元管道提供资讯。同时,应提供多元的产业转型方案,协助农民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完善补偿机制,故农业部对于因土地使用限制而受到影响的农民,提供合理的补偿。但从长远来看,农业县市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在保护农业资源与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土计划法的推行不应仅仅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应兼顾地方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唯有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居民、企业等多方的协力下,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国土永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