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石化业的未来转型

面对全球减碳浪潮,石化业须积极寻求转型。图/本报资料照片

科技巨擘TESLA执行长马斯克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对旧时代的石油产业大亨感到同情,因为他们在投入这项产业时并不知道会对气候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他们长时间努力工作以支持经济,人们却把他们当成恶棍」,访谈最后他仍再次誓言要摧毁化石燃料产业。确实,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趋势看起来已经是沛然莫之能御,但石化业是否因此走上终结恐仍在未定之天。

根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消费了364亿桶原油,是1969年146亿桶的2.5倍,另观察1970年至2015年全球各大宗物资的产量,相较于GDP成长3倍,钢铁产量增加了2倍、铝增加4倍、水泥增加5倍,而塑胶则达到惊人的9倍,这一方面显示人类对于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代表人类不断开发石油的用途,「并不是石油本身有价值,而是因为石油的使用技术使其有价值」,能源趋势专家松井贤一说。

石化业是工业之母,除了炼制成汽油外,也可做成机能布料香水化妆品、轮胎等多项产品,不仅在合成氮肥支撑全球半数农作物的生产,许多高科技产品也与石化业息息相关,如半导体清洗晶圆所需的电子双氧水溶剂、号称3C产业之母的印刷电路板离岸风机扇叶及电动车的电池。石化也在化工领域发展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强大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日本都是化工大国,各自拥有尖端技术。由此看来,就算未来对汽油的需求减少,石化业也能转换生产其他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尽管如此,面对全球减碳浪潮,石化业也积极寻求转型。例如参与欧盟的氢能发展计划,氢能是欧盟看好可取代化石燃料的干净能源,预计在2050年将占有全球能源需求24%,但现阶段透过太阳能风力等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所产生的洁净氢气仍难做到大规模商业化,欧盟已同意在过渡期间采用化石燃料制造但搭配碳捕捉技术的「蓝氢」,成本更加低廉,为石化业者开创商机

此外,随着中国在今年开始实施限塑令,可分解塑胶预期将迎来大量需求。所谓可分解塑胶是指在足够湿度氧气与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环境下,可被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塑胶,对环境危害较少。目前发展技术尚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目前主要有透过玉米、马铃薯淀粉分解制成;或由淀粉发酵成乳酸所做的聚乳酸(PLA)制成,原理是在塑胶的长链碳原子排列中插入淀粉以帮助分解为短链;或由可分解的石化原料PBAT与PBS聚酯制成等。可分解塑胶最适合用于农业用覆地膜渔业渔具上,覆地膜可提高农地表面温度、保持土壤湿度肥度、抑制杂草生长,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快速生长,若采可分解塑胶则使用完毕后可直接混入土壤中做为肥料;废弃渔具约占海洋垃圾10%,若采可分解塑胶则能随之在海中分解。目前塑胶约有40%用于包装材料,造成的环境问题盼透过减少使用及可分解塑胶解决,石化业正在此领域寻求技术推进。

其他包括工程塑胶、复合材料及特用化学品高值化应用也都是努力方向,各种规格的塑胶凭借着优异的强度、轻量、低成本、导电性耐磨性不断取代金属、木材、陶瓷及玻璃等材料,应用于汽车、飞机、电子及通讯产品上。因此长期来看,石化业面临的退场危机取决于石化业相关技术开发替代品技术的开发能力上,如同沙乌地阿拉伯石油大臣亚曼尼(Sheikh Yamani)所说:「石器时代不是因为石头用完而结束,石油时代也会结束,但同样不是因为石油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