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了《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
文/图 红旗手
即使少有人能读完《百年孤独》,所有人似乎也能记住这个开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书中的马孔多是真实存在的,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现实世界里叫做阿拉卡塔卡。马尔克斯出生在这里,童年和少年都在这里度过,对他而言故乡更像是一种漂浮婉转的氛围,这种神秘魔幻的印记被带入了他的一生。
我选择略过了更为有名的波哥大和麦德林,从巴兰基亚搭车去了阿拉卡塔卡。
只是作为马尔克斯的“骨肉皮”,一定要去看看他的故居,而最后对故居没什么记忆,反而对小镇那种“异世界”的气氛魂牵梦萦。
哥伦比亚和大多数南美洲国家一样,完全没有逻辑。比如公交车随叫随停随下,地铁少见,连你想坐大巴去周边城市,都不知道车站在哪儿。最后我们找到的车站,是一个小卖部。门口只躺了一只张嘴哈气的老狗。工作人员不见人影。
路人跟我们说这里发车没有时间点,甚至你也不知道今天有没有车要去你的目的地,也不用提前买票,同时也没有人卖票,只要看见车上挂了牌子你就直接跳上去就好。
作为一个亚洲人,刚下车我就被40度的烈日镇住了,蹲在一棵树下死活不肯走。北京的紫外线指数通常是4,夏季最热的时候会达到7,而这里每天都是15的最高值。而且虽然这里已经不止二十户人家了,但仍然房屋稀疏,道路上没有任何遮挡物。难怪从南部首都来到这里,人们的皮肤已经从白变成了棕黑色。
我们在大街小巷溜达,路过阳光下闪烁的河边,小孩子赤裸着身体在里面游泳,成人们在岸上跳舞和啤酒,一边放着吵闹的拉美音乐。
酒吧里的人们对我吆喝着,“过来过来,请你喝啤酒”,一个大叔直接起身给我们跳了一段舞,旁边的人说“这可是全哥伦比亚的跳舞冠军哦”。
然后我们去了旁边的小卖部买五毛钱一袋的冰水,老板有两个沉默的小孩,我站在一边悄悄地打量她。姐姐和弟弟都长得很美,男孩子光脚踢足球,女孩子都是大胸长腿翘臀,浑然天成的好看,好看得有点儿野蛮。越是贫穷原始的地方,小孩子的笑容就越甜。想不起来多久没见过这种清澈含羞的眼睛了。
要走的时候,那两个小孩主动提出要带我们去找马尔克斯故居,他们尤其害羞,Dada 时不时问他们“这里有没有像姐姐一样的亚洲人来过啊?你们读过马尔克斯吗?”两个人只是羞涩地摇头。
女孩子指了指旁边的火车站,说这里就是书里的地方,发生过香蕉大屠杀。那时刚好有火车经过,女孩子坐在芭蕉叶的阴影里,她的睫毛下面也有一小块阴影,有种不知道从哪儿来的破碎的心碎,真是好看得让人觉得命运残忍。
到了马尔克斯故居已经是下午了,可能因为真的很少游客到这里来,故居下午两点就关门了,门卫好心给我们开了门,“看了快点出来哦”。还有和墨西哥的Frida蓝屋完全不一样,明明以马尔克斯为噱头,这里却没有任何购物区域。
这是一个非常小也非常亲密的小镇,似乎谁都认识谁。
晚上我们去外面逛,小镇的中心只有一条街和一个街心花园,坐满了恋爱的情侣和乘凉的三口之家。我们发现了可能是全镇唯一一家迪斯科,又是那种震耳欲聋的拉美音乐。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样朋克,女孩儿露着腰扭屁股,男孩儿喝醉了一边跑一边尖叫。
街边也有商店和小摊贩,物价比起波哥大来也是奇低。有一家是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油炸之后撒上美乃滋或者番茄酱,记得有牛的乳头……因为猎奇我们还买了一盘吃,最后都喂给了流浪狗……但很推荐在这里喝果汁、奶昔,便宜大碗还特别天然。
第二天我们搭车回巴兰基亚,也是差不多的遭遇,这次变成了在出了镇子外的大路上等车。和一群进城赶集的大妈和叔叔们一起坐在凉亭里。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过,“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强烈的日照,亮晶晶的河面,在水里玩球的小孩,岸上跳舞的成年人和震耳欲聋的拉丁美洲音乐,12块钱一晚的破旧宾馆,夏夜用木瓢舀水沐浴的少女……太美了,久久不能忘。Aracataca,这是我记得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