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群网站把人连在一起...我们却是最孤独的世代

▲会不会感到孤独,并不是取决于你花了多少时间和别人在一起,而是这些关系品质。(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留佩萱/美国心理证咨商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候选人

你感到孤独吗?

在我工作的大学咨商中心里,我常常听到大学生个案们说「感到孤独」。但让我纳闷的是,这些个案的社交生活都非常活跃,他们很常去参加派对、加入兄弟姊妹会、几乎无时无刻都和别人在一起、或是关注彼此的社群网站。但是,他们却告诉我内心很孤独,觉得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怎么会这样?

不仅仅是大学生,去年2018年发表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感到孤独。虽然没有台湾的数据,但是我猜想,当孤独成为了一种流行病,在许多国家应该都是如此。

「孤独」(Loneliness)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你感觉不被了解、和人之间没有连结。是否感到孤独并不是来自于「身边有没有人」。你可能很喜欢独处,但内心一点都不孤独;你可能交友圈很广,常常和人聚会,但觉得很孤独;在恋爱关系中也可能感到孤独,甚至在这份调查中,大多数感受到孤独的人,都是那些已经结婚、和别人住在一起的人。

这份研究使用「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调查了全美各地不同年龄层总共约两万多名受试者。读这份调查结果时让我感到很心疼,有将近一半的受试者,勾选了他们「时常」或是「总是」感觉:「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和别人的关系没有意义」、「无法和身边的人分享我的兴趣和想法」,以及感觉到「虽然身边有人,但这些人并不是真的跟我在一起」。

当然,会感到孤独是正常的,我们都曾经感到孤独,就像人生中总可能会遭遇挫折或失败一样。但是当有一半的人「时常」或「总是」感到孤独,这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被关注议题。研究显示,「孤独」这种感受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等同于每天抽15根烟。感到孤独让你有更高的机率得到身心疾病、免疫系统出问题、甚至更早死亡。

最年轻的世代,却成为最孤独的世代

这份研究还比较了不同世代感受孤独的差别,包含了「Z世代」(1996年后出生的人,这份研究中18-22岁的受试者)、「千禧世代」(1981-1996年间出生的人)、「X世代」 (1966-1980间出生的人)、「婴儿潮世代」(1945-1965间出生的人),以及这份调查中年纪在72岁以上,被称为「最伟大世代」的退休族群

你可能觉得,老人应该是最孤独的吧?但这份调查的结果却相反──最年轻的Z世代是孤独指数最高的一群,分数第二高的是千禧世代,而那些72岁以上的退休族群,反而最不感到孤独。

也就是说, 最年轻的两个世代(这份调查中18岁到37岁的受试者),是最孤独的一群人,而这个年龄层的人,可能就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社群网站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没有距离,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关注别人的近况、按赞、留言、回复讯息,但是这些互动,似乎没有让人真的变靠近?

在读这份调查报告时,让我停顿最久的,是看到这句话:「虽然身边有人,但我觉得这些人并不是真的跟我在一起」。我想到了咨商室中那些谈论婚姻中感到孤独的个案,她们说,就算伴侣在身边,却觉得和伴侣一点连结都没有;我想到那些大学生个案,他们有广大的交友圈,却觉得没有归属感。在关系中感到孤独,那样的孤独感似乎更剧烈、更痛苦。

会不会感到孤独,并不是取决于你花了多少时间和别人在一起,而是这些关系的品质──和别人在一起时,你愿意让自己脆弱吗?你愿意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吗?当所有人都在社群网站上展现最完美的一面时,你愿意谈论自己的不完美吗?你们之间,有真挚的连结吗?

当你愿意让自己脆弱,才能真正与人连结

「脆弱」这个词来自英文 「Vulnerability」, 我开始了解「脆弱」来自美国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 (Brené Brown)。很多人在听到「脆弱」这两个字时可能会想到含有负面意涵的批评,像是「很弱」或「禁不起打击」之类的。但是「Vulnerability」这个词其实是指「愿意让自己受伤的能力」──你愿不愿意脱下平常用来自我防卫的盔甲、摘下那个「一切都很完美」的面具,让那位真实、不完美的自己出现?

在咨商中,我很常听到个案们用「高墙」这个比喻形容他们的感受──好像我的心外有一面墙,让我没有办法真的和人靠近。我都会告诉他们,这道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卫机制──当你过去曾经遭遇许多伤痛,所以你筑起高墙,这样就不用再接触痛苦情绪。的确,躲在高墙后很安全,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但是当你把自己的心关起来了,你也无法和人建立起真挚的连结。

愿意让自己受伤,就是愿意走出高墙、拿下面具,让人看见真实的你。而这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因为当你让真实的自己出现,就要承担可能会被批评、会失望、会心碎的痛苦。

许多人因为不想让自己受伤、不想感受痛苦,所以筑起高墙。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只」挡住负面情绪,当我们筑起高墙来麻痹负面情绪时,也同时阻挡了开心的情绪──像是喜悦、感激,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连结。

布芮尼‧布朗在她的书中提到:「愿意让自己脆弱,是所有情绪的根源」。的确,愿意让自己受伤,所以可能会感到痛苦;但也正是因为你愿意让自己受伤,你才能跨出高墙,真正去与人连结。而当人与人间没有这种真挚的连结,就算你身边有再多人,还是会感到孤独。

如果你读到这里,发现自己常常觉得很孤独,也不用太慌张。孤独感是在传递讯息给你,告诉你现在的状态需要寻求支持与连结,而且,你有办法做改变。你可以从选一两位你感到信任的朋友开始,试着在这些朋友面前练习让自己脆弱、展现不完美的那一面。

而当一个人愿意展现脆弱,另一个人也必须能够好好倾听。

同理倾听是个容器,接住对方倒出来的痛楚

「同理倾听」(Compassionate listening)这个词来自于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他说:「同理倾听,就是让另一个人能够把心中累积的东西清空」(You listen with only one purpose: to help him or her to empty his heart)。

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你手中稳稳地捧着一个大容器,承接住另一个人清出来的各种情绪。感受痛楚是人生正常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逢意外与骤变、经历失去、心碎、与挫败,这些情绪可能非常剧烈,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但是当有另一个人愿意倾听,让你把心中的情绪倒出来,那么这些痛楚就可以不再那么沉重。

我们常常认为帮助人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当另一个人来和你吐露心事时,我们很常落入想办法、提供主意的模式──告诉对方「该怎么做」、「你不应该这么想、应该怎么想才对」、或是「不应该有这些感觉」。但这些都不是倾听,而是加诸自己的想法在另一个人身上

「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动作,是个我认为非常美丽的动作。你愿意稳稳地捧着这个容器,完全接纳另一个人内心倾倒出来的东西。此时此刻,你放下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不把自己的意见加诸在别人身上,你让对方知道:不管你心中有哪些东西都可以倒出来,我都会稳稳地接住。这样全然的接纳──我没有要改变你,我想和真实的你待在一起──就可以让另一个人减轻许多痛楚。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练习同理倾听,学习如何稳稳地捧住容器,全然的接纳另一个人倾倒出来的痛楚。虽然这些倾倒出来的东西一点都不完美,却很珍贵,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层与真挚的连结。

当这个社会孤独成为一种流行病、当自杀率越来越高、当鸦片类药物越来越泛滥,底下的原因,都回归到人与人间真挚连结的消失。让自己愿意脆弱、练习同理倾听,我们能够慢慢地把这些连结找回来。

热门文章》►夫妻分开后...小孩的需求「摆第一」►选边站!爸妈离婚后你要跟谁?►别再叫孩子忍让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