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缺芯危机引爆「中国芯」行情?

中兴通讯事件发生以来,中港股市维持横向震荡,缺芯危机似乎对于近期行情影响不大,市场气氛并不全面悲观。

【文/郑志全

最近关于「中国芯」的话题正热,随着美中贸易战主战场转移至高科技领域热度还在持续加温。如何造出「中国芯」,是中国各界从上到下都很急的一件事,只要一提到「集成电路」一词,就会立刻引发公众关注。这种急迫性和危机感,明显是来源于中兴通讯事件,一家千亿营收公司,尚且因为缺几颗芯片而面临倒闭危机,中国还有多少家企业也同样暴露在危险之中?

缺芯症候群

国际科技大厂晶片自主化,以Apple、Google起步较早,中国科技巨头BAT以阿里巴巴的动作最积极。日前阿里宣布收购中天微,对外宣示了自己做芯片的决心。另一家宣示投入芯片自制的是格力电器,但是在消息公布后,股价在两天内跌了十五%。

格力是中国前三大家电公司之一,空调业务总营收接近九成,去年净利达二二四亿人民币(下同),年增四五%,手握现金将近一千亿元,却对外宣布不分红,要将资金投入自制空调芯片。格力不分红,投资人也不买帐,股价的反应自然很敏感。不过,此一举动似乎反应出企业界对缺芯的共同焦虑,这种焦虑感又是在中兴事件后被明显放大的。

起初,各界对于如何摆脱缺芯危机,曾经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探讨,其中焦点摆在中国的半导体实力领先者存在多少差距。例如,中国的IC制程技术大约落后世界最先进水准达两个世代,时间上至少落后三年;再对照台积电崛起的例子,在IC制造端的技术差距通常是越拉越远。

此外,中美之间的科技实力差距也比想像中大。二○一五年底,当时《中国制造二○二五》刚推出不久,时任工信部长苗圩在解读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时,将中国放在第三梯队,要比肩第一梯队的美国,至少得再努力三○年。这些话在中兴事件后又被拿出来翻炒一遍,借以佐证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实

工业实力落差这么大,陆媒总结了多项原因,包括工业核心技术门槛太高,高端制造停留在实验室等级,风险投资不爱制造业,缺乏人才库,缺乏技职教育基础等等。舆论全面检讨,集体反思的声音从一开始就占了上风,对中国而言未尝不是好事。只不过,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又让舆论风向出现逆转。(全文未完)

全文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198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当期内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