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PAPA走 阅读新化的人文风光| 台南好玩!

图、文 听旅行 撰稿编辑/朱承智

散落嘉南平原的大小城镇像是一颗颗烁亮的灯火;灯火借由人文和时间包裹上一层历史记忆,产生珍珠一般珍贵的宝藏,点缀嘉南平原、各具独特风光。其中一颗珍珠、从靠海的台南市向着山脚方向走、海与山辐辏之处,新化

山上的产品运至此处的河港交换海岸村庄的物产,区位之便造就了新化甚早的繁华,台南一中早期在此设立分校、日治时代新化「郡」(等同台南县)便统辖了大半嘉南,可以见得当时商业繁华与文教思想荟萃的风光。

地人带路

本次旅行由热忱于故乡的在地大哥-陈楠修 先生带路,在地人带路总是惊奇,每十分钟即有人和陈大哥打招呼、聊天,几乎每间店都有认识,人与人的浓厚情感是新化旅行最棒的调味。

▲左位是在地导览的陈大哥、右者则是在地知名文学家-杨逵的儿子:杨建。

街役场

游逛新化的入口,从街役场开始。在新化镇核心的中正路上两端各据一座行政中心;一座是层级较高的新化郡役场(现已拆除、成为大目降广场)、另一座就是现在看见的街役场。如果用日治时期行政层级-台南州新化郡新化街的划分来看,新化街役场等同于现在看见的新化镇公所、而郡役场则是新化县政府。

▲来自国防用窑的十三沟面砖

虽然层级低了郡役所一截;但建筑也不马虎。半圆形、以戏院入口的风格设计门面、还有来自北部国防用窑制作的十三沟面砖,在彰化以南地区也大概只有用在街役场的建筑上。因为其价值,所以当此地要兴建地下停车场时,在地人怕建筑受到破坏,于是展开可以说是台湾第一起「乾坤大挪移」、搬迁整栋建筑的例子,将诺大的建筑移了600公尺。

▲当时迁移用的麻绳和垫高的地基

至今街役场还留了当时迁移用的绳索与垫高的地基。现在街役场交由餐厅营运,通过县政府的沟通,餐厅也开放让旅客免费参观内部古典的空间和迁移的证据。

杨逵纪念馆

国文课本上一篇「压不扁的玫瑰」,或许就让你想起这个名字:杨逵。他是文学家、也是当时社会运动与批评家。在1934年征服日本文坛、二二八时期写了600字和平宣言换来绿岛的12年牢房。这位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人物是台南新化出身,所以当新化的户政事务所准备拆迁时,这栋建筑在建议下转变成为纪录在地文人的纪念馆。

▲杨逵文学纪念馆的题字是由杨逵的好友钟肇政运笔

▲馆门口的铁树是杨逵在东海花园的家亲手植下,经过家人同意移植三棵落脚新化。其中两棵位于门口两侧

图为他亲手笔墨给老婆的扇子,日本时期政府称社会上的反动分子是「土匪」,杨逵幽自己老婆叶陶然一默,称同为社会运动者的她为土匪婆。纪念馆从杨逵的生活、家庭谈到他在社会上的笔耕和历练。这里就不为精彩的展览破梗,让大家有空来了解这位传奇作家。

欧威纪念馆

新化杰出的人士不只是文学的杨逵、还有早期的电影金马影帝-欧威。穿过盾柱木围绕的回廊、新漆的纯白建筑里布置着这位影星的早期剧照。粗犷、叛逆的外型气质特别适合诠释阳刚而有些反叛的角色;因此当他在电影「秋决」中演出一位等待着处决的恶人时,内心由恶转变、激发出善良的演技让他在35岁年轻之姿获得第二座金马奖

馆内展览许多早期电影的海报, 更特别的、还将早期戏院的椅子搬到馆内保存。早期新化三座老戏院的风光已不再回来,小编以为木板椅背的扶手椅没有现今戏院舒适、没想到这弧形而具有斜度的板子坐上去有良好的包覆性和舒服,果然是一张想搬回家中客厅的好椅子。

在地人回味1967年金马奖的经典合照,最右边的最佳男主角-欧威是乡亲们的骄傲。

回望欧威纪念馆。在几年以前,这里是新化镇公所、地政事务所等...新化行政机关的聚集区,现在则分别成为了在地的历史古迹-街役场与两位新化名人的纪念馆,并将周围地区整理成小公园,园里的盾柱木在不是花期的季节开了一树黄花。

梁道故居

梁道是新化在地人最感念的历史人物。本身为台大出身的医生,在新化开设医院。后来日本时期是第一位台湾籍的街长-可以说是现今的新化镇长。他对新化贡献良多,最为人称道的故事便是在噍吧哖事件中阻止了屠杀新化壮年人的政令。还有228事件,他与地方人士组织的民防团队在局势动荡时缓冲本省与外省人的致命冲突。不只是对于在地居民治安与生命的戮力维护,梁道对于新化的建设也不遗余力,人力轻轨道、改善老街、提供土地兴建行政中心,有些土地规划现在都还看得出来。

▲梁道的相片,一般外地人很少会听到许多在台湾各城镇默默付出的人物事迹,因为历史课本也不会记载这些人。有时非要走访台湾各地、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这块土地的真正历史。(同行的伙伴说梁道长得很像浩角翔起地的浩子)

▲梁道故居大门,一般看来大门深深锁,但其实故居以经让在地文史工作者经营。

按个电铃,里头的大哥大姐们会相当欢迎你进来。

梁道故居三合院外观不像是常见的红砖厝或土角厝。建于民国37年日治时期,当时屋舍承袭了中国三合院的形制、外观,但材料上习惯将红砖外抹上水泥、底部喷上洗石子。此做法可防水、防龟裂,让房子坚固耐用。有些人会贴上花砖、磁砖,就端看个人喜好。从房子大概可以理解到房子的主人比较喜欢朴实的外观。小编很喜欢下层洗石子的做法。

馆内展示梁道的收藏和行医的用品,除了可观早期的医疗与生活用品、也可以看看日本时期的文物。陈大哥和伙伴特别聊起馆内的日本弓(不平衡弓)、箭、象牙制的筈(ㄍㄨㄚ)。

轶事

在梁道故居的庭园一角,放置着几片红瓦。陈大哥眼睛一亮,一问才知道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这样的瓦片。他说起小时候的饮食记忆:将瓦片在火上慢慢烤热,然后勺一瓢凝结的猪油放在瓦上、猪油碰到炙热的瓦片便自动散开、覆满,切几片番薯下去煎,猪油与番薯的香气让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地流口水。我们跟大哥有个想法,或许可以用瓦片烤肉、蔬菜,就来办一家红瓦烤肉餐厅。只是红瓦目前难得,这想法只能先搁在心上了。

▲因为铺法,所以又称为仰合瓦、哭笑瓦。图中是直式摆法,向上的弧是哭脸、向下的弧是笑脸,所以称作哭笑瓦。

新化老街

从街役场一带不过两个街口距离,便到达了新化商业的核心-新化老街。没有像台南那样悠久的历史,新化老街的造街从日治时期开始,原本由当地永达医院盖了一栋巴洛克式的三层楼”豪宅”,隔壁街坊们便开始相继以类似的建筑样式兴建自己的店宅。造街时间横跨1921~1926,紧接着日本政府也在对面也相继盖了一排相仿的骑楼,新化老街就形成现今模样。现今看来,晋发米店、永达医院一排与对面一排仍然有花样上多元与统一和谐的对照。

▲这是1921年商家以西洋骑楼为设计灵感所相继建造,展现不同商家与建筑者的美学。能找到全老街唯一一只像是劳斯莱斯女神那样昂立于楼顶的老鹰吗?

▲对街相似的骑楼建筑,是日本时代统一建造的街屋

▲老街里每一栋骑楼的外柱都是古典罗马建物的柱型,这是全老街唯一一个柯林斯式柱,花草图纹繁复、精美,犹如雕塑品。

柯林斯柱所在的商行,亦为老街延续至今的老店铺之一。贩卖布匹与嫁妆。这店是陈大哥觉得全老街最美的店,除了柯林斯柱、还有雕花的门匾与八卦排列的屋顶

桧木制的老木柜。

晋发米店:或许是新化最老的商店,在老街改造之前便已经开设(告示牌说明是1872年创)。后来跟着附近的商家改成巴洛克式街屋,内部还留有旧式的格局与木制的米谷设备、和古老的桧木楼梯。目前新化老街尚存的老老店家除了晋发米店和刚刚的新胜兴,尚还有在地著名老饼店-泰香饼舖,以水果饼出名。不过今日老板休假,难得扑空了。

学子

连结日本公学校(今新化国小)与私塾「三槐堂」,当地人称这一条连结汉学的路线为学子巷。日本时期的公学校教授着日文、以日本为本位的教育。在地人为了不忘本,鼓励小孩放学后到在地秀才:王则修开设的三槐堂补习汉文、汉学。如今三槐堂已经不在;但通路保留下来、并在老街衔接处做了一块标示牌。

▲这一段长苔的老砖墙像是古老的抽象画,近午的阳光洒下来、一巷深沉、赭红,岁月存封韵味。

苏家古厝

新化著名的大宅有几处,苏家二进三院古厝或许是最完好的一处,也是新化最古老的民宅。斗砌墙、人丁字地砖、直棂心窗、喻含登科、吉祥的泥塑、五行马背,皆是讲究的住宅细节。这里至今仍是在地人居住与拥有的宅院,百年来除了岁月斑驳与天灾摧残以外没有太多人为的破坏,相当难得地保留下来。

一般想找到苏家的大门,请认明一处写着「瑞气盈门」的精巧门面,就是古厝入口了。门口左右两扇木窗是做工繁复的「直棂格心窗」。

整个建筑外墙用「斗砌墙」砌成(右)、前庭铺砖用「人、丁砌」(左)象征人丁兴旺。每一种工法都有其寓意。

五行马背,苏家总共出现金木水火四种,其中主堂用「木」马背是大户人家的象征。上头有大家常说的「铁剪刀」,许多人都以为那是避邪饰物;但其实是「壁锁」,用来固定木梁-尤其是主梁与墙壁之间的铁件。仔细看剪刀两侧也有 S 型类似的铁件,都是固定木梁用的铁件。

入口穿堂内色彩已褪;但刻纹繁复的「鸡舌斗」与挑高的厅堂难掩过往气场十足的派头。

穿堂地板还挖有防空洞,是二战时日本政府规定建造,底下可容纳30人;门扇的两洞口是通风用的、也可以垂放灯泡下去照明;不过防空洞现积水颇深、苏家人说水是下面涌上来,我们说或许防空洞可以转作水井用了。

目前慢慢更新的古厝,将屋顶用千斤顶拱起以更换腐败的梁木。希望这座老宅能持续屹立下去。

德殿

从苏家古厝、经新化市场一旁巷弄出来回到新化老街尽头,右方出现一大块广场,是旧郡役场的遗址,也是旧新化核心区的边界。此处分布着郡役场、警察练武用的武德殿和旧有的日式警用宿舍群。其中最显耀的建物就是街角的武德殿。

若说苏家古厝代表新化百年前的民居、那武德殿则是新化日本机关建筑的经典。

重檐歇山屋顶上铺日本鬼瓦以示人鬼结界;唐式破风门面、垫高的地基与通气孔,这三个特征是和式建筑的语言;并置入洋式建物特征的牛眼窗点缀。

进入内部,依据使用功能一分为二、并以神龛为中间界线、神龛已经没有神牌(目前全台也只有高雄武德殿有神牌);右侧,是练习剑道的区域。左侧区域则练习柔道,在此能看见目前台湾唯一修复完全的弹簧地板,是减缓练习柔道时冲击地面造成的伤害,而馆内亦特别留下旧有的弹簧遗迹;走在其上有点像进入「地震体验馆」,趣味十足。

武德殿另一项特色在于日本时期保留的「栋札」,是日本「上栋」仪式(与中国的上梁仪式意义相同)中将新居落成日期写在一块木板、并安置于房舍正中央。大家眼力上都看得见那块写着「中华民国100年…」的崭新的木板,那是重修武德殿的栋札,老栋札则在新栋札的上方一片非梁木的细木板。看不清楚上面的字的人别灰心,下方的玻璃有复印木板上的字:日本大正13年3月25日。

当你在看玻璃上的字时可以顺道欣赏屋梁架构,因应大跨距而产生少见的双中柱结构、并用桧木制作,是新化武德殿的另一个特点。

编竹夹泥墙。

关于窗户,武德殿也有几项特殊之处。在一般窗户下有几片格栅,为无双窗。皆是以双数格栅板叠起、可以依照气候开闭;还有特别设计的上下叠窗(下),借由滑轮、麻绳连结两侧与窗框等重的砝码,让窗户在不同高度时都能静止不动。运用简易的机械原理却能做出实用的设计,让人佩服早期建筑的细节精巧。

▲自制双叠窗模型,两边砝码等于中间窗户的重量,让窗户不管在哪一个高度都能静止不动。

武德殿生活

其实整个武德殿还包含了一座风吕(澡堂)。陈大哥说起以前警察的生活-在对面的郡役场上班、下了班先到武德殿运动,运动完就顺道往隔壁风吕洗舒服、洗完澡再顺着凉风回到散发木香的宿舍晚餐、休息。以前便有了生活圈的概念,在良好的环境工作与生活稳定悠哉仍是亘古至今许多人的梦想,。

新化奉安殿

奉安殿不大,里面并非祭祀佛道神明的寺庙、而是和神社有着类似的关系,是日治时期几乎所有国小皆备的、放置「天皇玉照」和「教育敕语」的建物。没有经费的学校会只会设置「奉安库」;较为有钱的学校、才会在「奉安库」以外兴建「奉安殿」、并同时设置宣读敕令讲台。每每重大节日(例如:天皇生日),校长双手戴白手套,先向天皇玉照行礼、再恭敬而仪式性地捧出敕令,走到讲台上宣读;宣读时,所有师生低头立正、宣读完全体高喊:天皇万岁。这是那个年代国小的集体记忆。

当然,日本时代没有利用价值、并且跟日本宗教、思想有关的建筑(尤其是神社),在民国时期几乎都拆除殆尽,奉安殿也不例外;全台湾目前仅存、已知的奉安殿有三处;一处在三义、一处在花莲已经被改为福德祠、一处就是眼前的新化奉安殿;其中仅新化唯一保留奉安柜、讲台,设施形制最为齐全。只有玉照与敕令已经不在。

仔细观察,奉安殿的建筑并不是日本建筑常见的用木头搭建;而是厚实的混凝土。在那接近战火的年代,要持续保存着至高无上的敕语的设施得耐得住轰击。甚至当时许多奉安库都用铁制的保险柜保护着,在这种思维下奉安殿的建筑当然设计得和碉堡一样啰!

图片来源:http://rttainan.com/discovery/ho-an-den-hisnhuahttp://rttainan.com/discovery/ho-an-den-hisnhua

奉安殿里最珍贵的就是梧桐木制、用金漆莳绘出象征天皇「凤凰纹」、「五七之桐纹」的奉安库。至今仍然很少开殿门与外界接触,此行的依然无缘目睹,希望这块日本流传的工艺宝物能有开放的一天。

横跨日治时代到民国初年,新化的街道与建筑在辉煌、繁华的时代开启,只是因为铁路、公路相继没有路经新化,交通区位改变了原有发展进度;但却意外给了老建物喘息与留下来的机会。加上曾经活跃在这块地方的故事,居民和这座城镇相互造就、累积成现在成熟而多元的风貌。我能说,这里的文化底蕴相当丰富;连陈大哥都要拆成两条路线才能一一解说、而今天只是其中一条'路线而已。

此行也感谢陈大哥的热忱,他真的是一位热爱自己家乡的在地人。也期望他的愿望、能跟着逐渐成形的文化园区蓝图,一起让新化再度活络起来。

陈大哥(新化地区导览志工)联络资讯:0939-592-566 nxckimo@yahoo.com.tw

本篇文章经《听旅行》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转载。

更多《听旅行》文章抢先看goo.gl/0ltbn4

追踪我们的粉丝专页https://goo.gl/x5yK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