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学习成风 勿走马看花
台南光荣国小学童于左镇化石园区演出行动剧场,展现学习成果。(台南市文化局提供/刘秀芬台南传真)
12年国教新课纲校订课程由学校自行设计教学内容,许多学校安排学生校外学习,走读式教学蔚为风潮,社区、博物馆都是学习场域,教学内容活泼多元,但家长不免担心,过多走读课程压缩基本课程的学习,且难以量化评量,恐沦为走马看花。
新课纲校订课程的设计,除与部定7大领域结合,融入在地元素、老师专长,培养孩子说听读写能力、自主互动共好素养,还要让孩子喜欢上课。台南市左镇光荣国小校长蔡坤良说,最重要是打造孩子终生学习能力、理解力。
亲师须多沟通
大台南家长协会理事长李伟宏说,新课纲的校订课程规画内容、考试的出题范围与方式,家长一开始也不了解,需要学校多宣导,毕竟之前没遇到这么大的改革,家长当然会忧虑。
李伟宏说,结合在地文化的校外课程,让孩子了解自己社区、家乡,但站在家长立场,仍希望外出走读的校本课程节数不要太多,否则会压缩基本课程。
台中刘姓家长认为,校外学习常需父母陪伴,尤其走读后五花八门的作业、评量,到头来变成父母比手工艺。校外走读课程除了认识家乡、了解在地文化,课程设计主轴是什么?要培养小孩什么素养、能力?如何考试、评量?都要多跟家长沟通。
国立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国小校长许志庭表示,许多校订课程,都是老师针对社区特色,从现有资源设计课程,另有视学生需求设计课程,目标都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
许多家长担心校外走读沦为走马看花,许志庭说,走读课程还是要跟母语、英语课程或其他课程结合,不是外出玩乐;各校各有特色,都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纸笔测验,也要在实际情境中检视、从活动中评量。
台南大学教育博士陈思瑀表示,许多学校新课纲校订课程会结合家乡、社区走读,融入在地素材,但就怕没有系统逻辑、内容庞杂,这需要滚动式检讨,老师也要训练、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