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与内脏脂肪交互影响 医曝:加剧爆发心血管疾病

血脂与内脏脂肪交互影响 医曝:加剧爆发心血管疾病。(示意图/Shutterstock)

一名50岁工程师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紧盯电脑,加上忙碌经常选择外食,长期下来不仅带来腹部肥胖问题,体检报告中的坏胆固醇数值更是年年超标,但他自觉身体并无异常,也就没放在心上。不料,医师却在电脑断层检查中发现他的心血管堵塞状况严重,有3条大血管狭窄程度将近80%,判定有高风险发生心肌梗塞,这才让他意识到高血脂的危险性,开始正视血脂治疗。

●血脂与内脏脂肪相互影响 恐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生

奇美医院心脏血管内科洪俊声医师表示,高血脂是国人常见慢性疾病,与年龄、遗传、生活习惯均有密切关系,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子。高血脂指血液中的脂肪成分,包括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三酸甘油脂。

其中,低密度胆固醇又被称为「坏胆固醇」,容易堆积在血管内皮并引发发炎反应,久而久之将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内腔变得狭窄、进而造成血管阻塞,引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各式心脏血管疾病 。

此外,自台湾实施三级警戒防疫措施后,许多人开始居家办公,生活型态的改变也让血脂控制产生问题。

洪俊声医师坦言,疫情期间的确观察到患者因为叫外送美食频率增加、运动量骤降等种种因素造成血脂控制不如以往,若患者本身合并腹部肥胖,过多的内脏脂肪也会诱发血脂恶化,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然而,许多人对高血脂病识感不足,因为血脂不像血糖、血压可以自行在家检测,经常被患者所忽略,呼吁高血脂患者在疫情期间仍应定期追踪血脂变化,一旦发现坏胆固醇数值异常务必立即与医师讨论处理。

洪俊声医师指出,考量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子,每位患者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也不尽相同,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建议将坏胆固醇控制低于70mg/dL;而有心血管相关病史的患者则应控制低于55 mg/dL。

现阶段血脂治疗选择多元,对于初诊断高血脂的患者建议以生活习惯调整为主,改变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若坏胆固醇未达控制目标,则需要以口服降血脂药物介入治疗,每天服用可协助降低坏胆固醇。

对于服用口服药物仍无法改善坏胆固醇的患者也不需太过担心,现阶段有采皮下注射方式的降血脂注射针剂,可以降低50-60%坏胆固醇,每月只要施打两次针剂的治疗方式也相当便利,部分患者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或疼痛的副作用,医疗团队也会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状况并进行副作用控管,建议在血脂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积极与医师讨论合适的用药选择。

●父亲节拒当「腹爸爸」 积极控制血脂远离心血管危害

因应即将到来的父亲节,除了表达谢意,也不妨多多关心爸爸的健康。洪俊声医师提醒,腹部肥胖会增加三高包括高血脂的风险,呼吁腹部肥胖(卫福部定义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 以及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病史或家族史者应多留意自身血脂变化。

此外,在疫情期间尽量维持健康饮食、充足运动,如果在执行上有困难也可以与医疗团队讨论并调整方式,例如饮食上尽量避免高油脂高盐分的食物,并培养运动的习惯,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有机会持之以恒的稳定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