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陈宣和擦亮3代茶厂金招牌
新北市38岁青农陈宣和退伍后回乡接棒,产制的有机茶叶屡获世界与台湾茶叶大赛认证,碧螺春绿茶9月更荣获2023日本世界绿茶大赛最高金赏。(陈慰慈摄)
陈宣和(左)与妻子姜慧姿(右)一起经营大埔制茶厂。(柯毓庭摄)
陈宣和小档案
三峡碧螺春绿茶闻名全台,全盛时期茶行林立,随着都市化发展,与茶叶外销市场优势不在,茶厂逐渐凋零,位在三峡白鸡路上、传承三代的「大埔制茶厂」是少数硕果仅存的老茶厂,38岁青农陈宣和退伍后回乡接棒,迄今已15年,产制的有机茶叶屡获世界与台湾茶叶大赛认证,碧螺春绿茶更在今年9月荣获「2023日本世界绿茶大赛」最高金赏,重新擦亮老茶厂招牌。
走进「大埔制茶厂」,陈宣和热络地泡茶招呼:「来,先喝一杯茶!」他细说茶厂历史表示,茶厂有商业登记是在1953年,阿公年代主要做代工,外销至日本、香港等地,茶种包括包种茶、红茶、白茶等;三峡茶叶采收与制造分离,茶农耕种采收交给茶厂制作,茶厂大量收购各地特色茶菁,最远扩及至新竹关西,一次都是万斤出货。
70年老店 独子接棒
陈宣和说,爸爸接手茶厂后,延续阿公经营代工外销模式,但1979年中美断交、2002年台湾加入WTO,外销市场均受到冲击,加上台湾从农业逐步转为工业化时代,不少人弃农从工,缺工导致茶厂原料短缺,台湾茶叶市场从外销逐步转向内销,茶厂也开始转型做批发零售,批货给全台50多家经销商,以商业茶为大宗。
因家中老茶厂位于田中央,车辆进出不便,无法招揽过路客,陈宣和2000年将茶厂搬至距老茶厂不远的现址,招牌醒目好卸货,也吸引不少前往大板根森林温泉酒店、满月圆国家森林游乐区的游客,停下来品茗茶香。
从小在茶园打滚长大的陈宣和是家中独子,上有4个姊姊,笑言接棒是「强迫中奖」,但也坦言一度挣扎是否要接手,因为想离开茶厂看看外面世界、不想当井底之蛙,高中毕业后便离家外出工作,做过物流稽核、电子生产品管及铝门窗业等,父母也认为多历练有助未来接班,「毕竟到外面磨的亮度会比自家好!」
精致零售 走自己的路
当兵退伍前,父亲友人曾问他「想不想到越南当制茶管理厂长?」陈宣和心想与其帮别人管理茶厂,不如回家自己做,加上当时父亲身体不适,他不舍父亲辛劳,退伍后便决定返乡接手家业。
但接班人之路并不顺遂,陈宣和忧心客层会愈趋老化,加上手摇饮市场兴起,只能提高自家茶叶品质,因此动念转型为精致零售,但父母只想维持现状,未完全让陈宣和放手一搏。
陈宣和说,早期做批发时,茶农手摘茶长度约10公分,采3到4叶,但茶菁长度不一,「走水」时间不一,影响制茶整体品质;转做精致零售后,他要求茶农摘采「一心二叶」,长度缩短至3到5公分,但父亲觉得费时且成本高,难以接受销售量从以往的万斤跌至千斤、百斤。
大埔制茶 打响名号
「父母一定会引领孩子一条最安全的路,但我想走出自己的路!」30岁那年,陈宣和觉得时机已成熟,语重心长与爸妈讨论,期盼他们能真正交棒,彼此不再是上对下的关系,而是互相讨论茶厂未来的同事,历经7年接班人培养,父母认为他通过考核,点头退居幕后。
「从阿公到阿爸都做代工,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虽有固定客户,但随时可能被取代。」陈宣和不甘自家好茶被埋没,认为应让更多人认识,决定自创「大埔制茶厂」品牌。他眼神发亮地说:「30岁以后茶厂的创新与变革,其实都是在执行我23岁到27岁时无法实现的梦想。」
陈宣和妻子姜慧姿也全力支持老公,一起投入茶厂经营,陈宣和认为,「多一个人的意见也是好事」,因此所有决策都是父母、他与妻子4人投票表决,多数决通过就执行,未过半数就再想下一个。
国内外赛事 屡获肯定
为打响自家品牌,并将台湾好茶推广到全世界,陈宣和也开始参与国内外各项茶叶赛事,并做功课了解各国赛事规则,有的赛事甚至需筹备1年多。2020年,大埔制茶厂的蜜香红茶、东方美人茶以及白茶分别荣获法国农产品加值协会(AVPA)第3届「世界茶叶大赛」金奖、银奖及特别奖;2021、2022年蜜香红茶、古树红茶再获AVPA第4、5届世界茶叶大赛银奖、铜奖,让陈宣和信心大增。
今年1月,大埔制茶厂的碧螺春、蜜香红茶也分别得到比利时iTQi国际风味评鉴所风味绝佳奖章两颗星、三颗星殊荣;9月更荣获2023日本世界绿茶大赛最高金赏。
陈宣和说,他知道日本向来注重整体形象,因此除茶叶风味外,也特别设计「山之行」包装,以书法的山字呈现3座山的重叠及云雾缭绕的茶园风光,茶盖上更有如太极意象般的「大」字LOGO,象征「三峡大埔制茶厂」,日前收到日方邀请函,12月25日将赴静冈出席颁奖典礼。
陈宣和接著于9月11、12日参加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2023全国部分发酵茶制茶技术竞赛」,直言为端出最好的条形包种茶组,挑灯夜战2天1夜制茶让他累瘫,但已是第2次参加,在心态及技术上更加成熟,最后获得亚军,比赛结束随即开车返家倒头就睡,睡梦中朋友来电恭贺他是「三峡之光」,但他根本听不出是谁打来的。
无农药栽培 提升品质
目前大埔制茶厂的茶叶除2公顷自家茶园,另有6公顷契作面积,陈宣和相当注重友善无农药栽培,目前年产量约6、7千斤茶叶,有些茶园土地会适度休耕养护,以提升茶叶品质。
采访期间,不少熟客上门主动跟陈宣和寒暄,他立即端上1杯热茶款待,他说,自家茶厂着重人情味及聊天的热络感,也没有做团客避免降低品质。
因不少熟客建议,大埔制茶厂官网今年5月终于上线,负责官网制作与脸书小编的姜慧姿说,夫妻俩早就想做官网,只是苦思如何丰富内容,很羡慕产量不大但可以全心全意服务每位客人的小农,自己也希望能提升服务,因此年底前会强化官网讯息,加强广告曝光并设立Line官方帐号行销。她还说,店内曾推出碧螺春贡糖,为求新求变,正寻觅在地品牌合作推出适合搭配的新茶点,「多元的茶商品是我们的另一特色。」
陈宣和语气坚定地说,会努力做好茶叶品质,持续参加指标性比赛挑战自我,并提高服务品质,打响「大埔制茶厂」的名声,让全台及世界知道「原来大埔茶厂的茶这么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