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区崛起非凋零主因」 京华城老员工道出重点
▲京华城2019周年庆首日,馆内不见人潮。(图/记者蔡惠如摄)
记者蔡惠如/综合报导
在9/25即将4度开放标售的京华城,这次底价直接打9折,从342亿元起标,显示出「加速处分」的决心,近期周年庆开打,馆内因多数一线商家已撤柜,仍呈现空旷的状态,相较于18年前风光开幕,一天就创下50万人的来客的辉煌荣景,许多人认为是信义区崛起,地处边陲的京华城被「边缘化」,内部老员工透露,商圈与环境并非最大原因。
京华城风光不再,许多人分析是无法跟信义区串连,无法成就共聚经济,其实京华城在当初开幕时,是以「购物中心」的定位自居,许多购物中心都是「单店行销」,以全方面与全客层为主打,在不在商圈内其实并非经营致命伤。
▲馆内人潮最多的BabyBoss也宣布11月底停业。(图/记者蔡惠如摄)
建筑设计不良,动线不顺京华城卖场最醒目的,当然是高达11楼高的巨型球体,其建筑是由威京总部集团创办人沈庆京,与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共同发想,以中国文化「双龙抱珠」的概念兴建,巨型的圆球搭配L型的外建筑,从外观看起来很有意象,气势惊人,而对商场营运则不是这么回事。
▲从外部看球体气势惊人,内部却结构复杂。(图/记者汤兴汉摄)
球体的卖场规划本就比正方的空间困难,商家进驻时的装潢与细部安装、器材,都会影响成本与坪效,加上室内挑高通透的空间设计,从B3楼的美食街直通到12楼的挑高,光是空调费用最高每月就花了1200万元,且曲折的内部让民众容易迷失方向,电梯的摆置与上下的动线,在人潮多的时候就会不顺畅。
▲大而通透的空间,相对电费也惊人。(图/记者蔡惠如摄)
且京华城的楼地板面积突破6万坪,大部分民众是无法一天逛完的,对此也规划横跨3层楼的手扶梯,又让整体的线条更为复杂,民众走不到出口或无法简单移动,厂商营运规划难度也更高,无法成就一个简单顺畅的动线。
经营策略失准,未把握转型时机民众在前往一般百货时,多半的原因是「目的型」,打算去买某样东西、跟朋友聚餐等,而民众要去购物中心,多半是想打发时间,所以购物中心需要提供娱乐、餐饮、物贩以及全家大小的需求,可以让民众耗一整天,卖场规划缺乏目标性,无法精准打中每种消费族群的需求。
信义区在近10年左右崛起,当时京华城未及时打造出卖场特色,做出别的百货无法取代的「优势」,假设若当初决定主攻亲子客层,仔细规划经营,搭配大面积的空间,游乐园、爸妈休息的餐饮空间、书店或体验馆等,说不定会成为亲子客群中的假日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