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校长 跨世代沟通先「交心」再「教心」

记者洪菱鞠/台北报导

从「X与Y世代小孩」到「七、八年级来了!」,如何适应世代交替、解读世代语言,转变过去「孩子问题才去找大人,大人坐等孩子来找」的沟通习惯,是现今跨世代间的重要沟通课题,《远见杂志》与大叶大学合作出版新书《大人变了,孩子就会不一样》,内容就以大叶大学过去不同沟通经典案例,探讨改变教育体制与观念,化解世代冲突的沟通新模式

▲知名作家吴若权(左)与大叶大学校长东星(中)对谈,希望从校园职场经验中,提供大众不同跨世代的对话方式。右为《远见杂志》副总经理行销总监蔡怡颖。(图/远见提供)

大叶学校长武东星表示,大学就像个小社会师生团体间除了能够深刻印证跨世代战场上的变化外,大学教育更背负着替整个国家、职场产出各类「战士」的使命,因此倾听孩子们想法,了解他们思考思维角度格外重要。他也坦言,自己是在当了校长之后,才开始学会怎么当校长的。

以大叶大学来说,「校长信箱」并非虚设,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写信,等待与校长会面后表达意见、讨论想法。武东星认为,「我不是校长,学生才是校长」,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治校,才能突显教育的意义

在《大人变了,孩子就会不一样》里认为,打破惯性思考,反向回推问题的根源,就是从改变人的习惯开始。例如大叶大学曾因人烟稀少,公车罕至,「机车事故多」成为外界对学校的既定印象,武东星为了降低学生车祸率,试着了解学生骑乘机车上学原因,他说:「如果年轻人重视的是方便,那就给他更方便的选择,慢慢帮他养成另一种习惯。」

因此,大叶大学首创全台五车共构交通网」,推出「525学生交通车专案」,让同学上、下学再也不必骑乘机车。《远见杂志》副社长兼总编辑杨玛利指出,台湾现行教育制度里,各级学校老师中只有大学老师不必修教育学分,对于带领学生衔接未来职场关键角色的大学老师来说,如何掌握与每年新一代学生的对话频率,了解学生需求,是两代沟通技巧学习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