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便秘恐是阿兹海默症「确诊前征状」别轻忽

研究:便秘恐是阿兹海默症「确诊前征状」别轻忽。(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阿兹海默症是一种退化性的失智症,它犹如记忆橡皮擦,让人们的记忆随时间褪去,并渐进走向失能,令人闻之却步,因此,及早认识并远离风险因子相当重要。今年3月,一篇欧洲大数据研究显示,阿兹海默症患者确诊前2~10年间有10个显著的健康问题会出现,其中包括便秘。

医学期刊《刺胳针:数位健康(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本月初刊登一篇大型研究,研究人员自英国及法国的健康资料库分别取2万214名及1万9,458名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健康资料,同时依据年龄、性别来配置人数相当的对照组,因此纳入分析的总人数近8万人;接着,追溯这群人在确诊时间点之前的数年,有哪些健康问题的人后来比较容易失智。

这份研究广泛检视123项常见的健康问题,从贫血、失眠、感冒、偏头痛、到情绪困扰、肠胃状况、血管疾病、皮肤问题以及癌症都有。最终分析显示,阿兹海默症患者在确诊前2~10年间,共有10个健康问题与这种失智症的发生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包括重郁症、焦虑、便秘、异常体重减轻、严重压力和适应障碍、听觉障碍、脊椎退化、疲劳不适、记忆丧失、晕眩虚脱等。

其中,忧郁及焦虑往往是最先发生的合并症,在阿兹海默症首次诊断前至少9年就可能出现,便秘困扰则可能早在确诊失智前7年出现。

●忧郁,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驱症状

一直以来,忧郁被认为与失智症有关,但长期存在争论的是,究竟是忧郁引发失智,还是情绪困扰其实是失智症的早期征状?

上述研究回溯阿兹海默症患者资料最长达15年,在患者确诊前10~15年,研究人员其实并未看见忧郁症与阿兹海默症的增加风险显著相关,是直到更后来的时间点才看见两者的相关性。因此他们表示,这个结果与《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过去一篇长达28年的研究结论一致:早年的忧郁症状,不会增加后续的失智风险;忧郁应是失智的前驱征状,或者两者刚好因着某种相同的原因而同时出现。

●便秘,经「脑肠轴」与大脑健康互相影响?

便秘在过去被证实与忧郁情绪以及部分神经退化性疾病有关(像是路易氏体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这回首度被报告与阿兹海默症有关。即使研究人员以统计方法控制忧郁焦虑带来的影响,还是看见阿兹海默症患者在确诊前容易有便秘问题。

亚东医院神经医学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兴在临床上看到不少阿兹海默症患者有便秘问题,因此看到上述研究结果并不意外。

阿兹海默症的发生与基因及生活型态有关。他解释,少动脑、少运动、慢性失眠、饮食不均、缺乏社交、难以负荷压力等,都是阿兹海默症的危险因子,而这些生活型态可能影响情绪或生理功能,进而使肠胃蠕动变差,「因此,便秘其实反映一个人的生活型态需要调整了」。

另外,便秘有可能源于其他共病,像是合并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就可能因着帕症本身影响多巴胺分泌不足,使活动力与排便顺畅度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在讨论帕金森氏症与便秘的关系时,有一种说法是大脑与肠道通过「肠脑轴(gut-brain axis)」互相影响致病;大脑退化会影响肠道健康,肠道菌相的改变也有可能增加脑部退化的风险。甄瑞兴认为,同样属于脑神经退化性疾病的阿兹海默症,或许也有可能和肠道互相牵动彼此的健康,不过这有待更多研究证实。

●脊椎问题影响血流、脑脊髓液,加速脑病变?

脊椎问题与阿兹海默症的关系过去较少被提及。在韩国,曾有上万人的回顾性世代研究发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阿兹海默症罹病率的确较高。不过,上述《刺胳针:数位健康》的研究中仅看到阿兹海默症与脊椎退化有关,和僵直性脊椎炎则无关。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份研究中纳入分析的患者以颈椎问题占多数,因此,会不会是颈椎关节退化影响血流或脑脊髓液,进而加速脑神经病变,值得后续深究。

●三高不是关键?其实与血管性、退化性失智症均有关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被点名是失智症的风险因子,但上述研究却未看见三高与阿兹海默症的关联性。对此,研究人员解释,这可能是因为在临床上,如果失智症患者同时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医师有可能容易诊断血管性失智症,而非阿兹海默症,因此统计起来才看不出其中有显著相关。

其实,高血压可能使血管受损、影响血流供应脑细胞,进而提升失智风险。高血糖可能提升中风风险,进而影响血管性失智症的发生,不仅如此,高血糖还会使脑中胰岛素阻抗上升,连带使胰岛素分解酶分解类淀粉蛋白的效率降低,使得类淀粉沉积大脑,这种情形可能增加退化性失智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糖尿病病久,糖化代谢产物会使血管灌流下降,致使脑血管和细胞灌流不足、代谢异常,同样会影响大脑退化。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5月针对降低认知衰退和失智风险公布生活型态指南,其中就强调控制三高的重要性。

●50岁后,应更加留心是否有风险因子

甄瑞兴认为,失智症的预防应从年轻开始,上述研究提及的10大危险因子是50岁熟龄族需要更加注意的征状;倘若出现这些征状,要尽早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尽可能避免或延缓失智症的发生。

《刺胳针》委员会2020年发表一篇关于失智预防、介入与照护的全面性建议,同样相当值得参考。里头提及的12个风险因子涵盖疾病、环境、生活习惯及个人条件等面向,分别是生命早年教育程度低,中年后的听力损失、高血压、过度饮酒、肥胖,以及65岁以后的吸烟、忧郁、糖尿病、缺乏社交、缺乏运动、空气污染等。委员会并强调,如果能尽可能避开这12项因子,可望让40%的个案延缓疾病的发生,甚至避免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