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为何牠们不能「猩猩相惜」?

红毛猩猩。(图/台北市立动物资料照片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2009年在马来西亚红毛猩猩保护区,曾上演了红毛猩猩不惧洪水幼子感人故事,为了孩子,一向怕水的猩猩妈妈选择抓住营救人员抛到水面救援绳;可是另一方面,同样在马来西亚,也曾上演猩猩妈妈杀害猩猩宝宝惨剧

为什么天性爱子的红毛猩猩会做出这样截然相反的举动?被人类圈养的动物又为何会行为反常?西班牙马德里Camilo José Cela大学Juan D. Molina等人探讨了动物行为失常的原因(点击查看原文),研究成果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行为与脑科学期刊)2014年1月刊上。

自残行为(SIB)被理解为「由于自身的行为,导致身体组织的损伤」,可能是割伤、烧伤、咬伤等等。 SIB通常是用来减轻压力和焦虑,在77%曾遭受创伤的案例中,这种行为出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缓解压力。之后还有学者发现唾液皮质醇水平与有发展性障碍成人SIB的严重性程度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压力与自我伤害之间可能存在关系。

SIB这种行为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研究中显示小部分圈养的猴子也有这种行为。事实上,普通猕猴是一种已多次研究过的动物模型,牠们也许可以给人们病因学病理生物学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其中一个原因是,猕猴与人类共享90%~94%的基因, 具有相似的内分泌神经生理学系统,还有相似的社会组织和阶级分层

考察SIB时使用动物模型有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所处环境可控性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模型,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不良反应和功能性遗传变异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来源,进一步了解由压力导致的身体机能失调。只有人类和猕猴共享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生活在大范围栖息地和社会环境中,对陌生环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

根据研究,自我伤害行为是压力和焦虑的产物,但有些猕猴似乎更容易发生SIB行为。根据猕猴饲养保护区的数据记录,在早期经历过不好的事情,承受过随之而来的压力后,人类饲养过的猕猴自我伤害的行为会增加。

影响圈养动物异常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但从目前研究来看,早期成长的干扰似乎是对其之后行为问题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之一,而由人类代为抚养的动物,也比由自己的母亲抚养大的动物,更容易行为异常。心思更细腻、思维更接近人的红毛猩猩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可以看出,圈养动物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母亲的陪伴,饲养环境对它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都是造成它们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不适合圈养的动物,还是不要轻易饲养;不懂饲养动物方法的人,也不要轻易选择饲养,懂它才能更好地爱它。(新闻来源:科研出版社/尔湾阅读)

阅读原文请点击: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4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