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八甫文澜书院·粤曲 西关文化悉数传承

十六甫的旧房子还能依稀看到昔日影子  广州西关可以说是老广州的文化的一种代表,占据西关核心区域的十八甫自然是得风气之先,这里的文澜书院学海堂、报纸街……传承着老广州独特的文化与精神。  文澜书院  在广州商业繁华的下九路,流连于沿街鳞次栉比的商场之中的人们很少会留意一条僻静的小巷——文澜巷,在近代广州曾经呼风唤雨、辉煌一百多年的文澜书院就坐落在这里。  昔日大名鼎鼎的文澜书院位于下九甫路以北,文昌巷以东。它的设立很有来历。先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西关名绅何太清钟启韶等配合官府对西关纵横密布的濠涌进行一次清理。河涌的疏浚关涉到居住在西关的洋行巨贾利益。事后,西关著名的四大买办(伍怡和、叶大观、卢广利潘敬德堂)主动捐出房产,联合何太清、钟启韶等成立“清濠公所”,以便主持日后的清理濠渠工作。  为了笼络科场士子,以便利用日后的广东地方政府,潘、卢、伍、叶四大富家集资在今中山戏院一带改建大屋十二间,作为大小绅士名流雅集之所,取名为“文澜书院”。  1929年,程天固第二次任广州市工务局长,推行广州市工务建设三年计划,为筹集经费,决定拿文澜书院开刀,考虑到罗嵩藩势力庞大,程天固取得省长陈铭枢、市长林云陔支持后,采用秘密拘捕的方法,迫其交出文澜书院的产据账目。事后清点院产竟达百多万元,这笔钱一半用于建筑西关渠道,一半用在筹建市立二中,赫赫有名的文澜书院就此关上大门。在随后的市政建设中,文澜书院的房产逐渐被拆改建,至今只剩下文澜巷,以志其名了。  学海堂书院  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在广州城北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宗旨的书院,但是该书院最初办学是却在十八甫内。  学海堂书院从1824年创建至1897年最后一次招生,历经七十余年,培养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和惊世人才。作为旧式书院,学海堂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