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开会抢举手、中国人10个有9个企图心强 汲取4国职人身上的隐藏特质
▲在国际职场上,向各国人才学习沟通,是增进自我能力的方法之一。(图/达志影像)
文/浦孟涵(Shannon Pu)摘自/《为什么我很努力,却没被看见?:30堂国际沟通课,打造你的职场能见力》
借镜各地国际人才,塑造自己的风格不管是远离家乡发展,或是透过远距的方式和不同市场的职人共事,一旦跨入国际职场,面对的挑战与状况便会复杂许多,与此同时,也能在工作中快速学习成长,吸取跨文化的养分,其中我觉得收获最多的,莫过于在沟通的技巧上,能向世界各地的职人取经,截长补短,不断加强自己的沟通风格。
向印度人学参与:开会抢着举手,散会继续热烈讨论,超有存在感「在开始前我先提醒一下大家我们的规则,除了印度同学每个人每节课只能发问一次,其他人都必须多多发问!」某次我代表台湾参加跨国传播集团在国外举行的训练,主办人在课程开始前半开玩笑地提醒大家。这番话虽然博得了哄堂大笑,却也点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印度职人爱问问题的程度举世闻名。
不管是在国外求学期间,或是国际工作场合,印度职人们操着浓浓的口音,抢着举手问问题甚至当场辩论的画面,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相较之下,在东方社会长大的我们,则多数习惯保持低调,把优先提问的机会让给别人。然而,「出道」几年后,越是熟悉国际职场的游戏规则,越觉得印度职人这种积极提问的习惯非常值得学习,因为这不但能逼自己全神贯注且不断思考,更能有更多「被看见」的机会,进而塑造出专业的形象。
放眼望去包括谷歌、微软、万事达卡等知名企业的CEO都来自印度,近年来印度籍的专业经理人担任科技、金融、快消等领域的国际企业资深主管的比例也节节攀升,相信这除了是因为很强的技术背景和管理能力外,和他们总爱把资讯「解构」成数个小问题,不断挑战、思辩的思考习惯很有关系。
▲与不同文化的国际人才共事,多多观察,从他们身上吸取能让自己成长的养分。(图/视觉中国摄)
向美国人学直接:直接切入重点,公私分明的沟通方式超有效率Sally:「你们为什么老是建议客户发新闻稿呢?我们可以做一些不同的事吗?我们需要多点创意!」(How come you always suggest the client to issue press releases? Can we do something different? We can really use some creativity here!)
我:「我理解客户想要有创意的做法。但也请妳理解我们这样建议的原因。如果我没记错,客户现在最重要的目标是争取媒体曝光,而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相信这是最好的做法。我实在看不出来为了创意而创意有什么意义!」(I understand that the client is looking for some creative approach. But please also understand where we are coming from. If my memory serves well, exposure quantity is the first priority of client’s program this year. If that remains the same, I believe what we suggested was the best solution under the current really limited budget. Frankly, I don’t see any point of proposing a “creative” idea just in order to be creative.)
以上针锋相对的谈话是我和过去某间公司总经理的真实故事,也是职场人生二十多年间,一段再平凡不过的工作场景。在美商企业工作、和来自美国的客户、同事、合作伙伴共事许多年,我很习惯并且喜欢这样直来直往、就事论事的沟通方式。虽然经常为了在工作上的不同观点大声说话甚至拍桌子,但下了班,大家照样吃饭喝酒,离职了,反而成为更好的朋友。
因为大家都是能够切割公事和私交的成熟人,或许有话直说会带来一时的情绪,但在分秒必争、需要跨国整合的国际职场上,则是能让任务成功,并且使公司和个人都快速成长的最有效率方式。
向法国人学优雅:就算熬夜加班也要把自己弄得很有型,从容面对挑战,享受工作和人生因为一次紧急专案的关系,让我跟巴黎办公室的Marcel交情迅速提升,他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不管前天电话会议到几点,第二天总能把自己打理得有型有款出现在公司;不管状况有多复杂,总能不疾不徐地淡定面对;即便碰到了不以为然的人,也顶多是用说冷笑话的方式无伤大雅地酸一下对方。
D公司是我合作了将近十年的法商企业,和Marcel一样,他们也展现了浓浓的法式优雅。例如,举办全球大会让来宾吃好住好是必然的基本配备,但D公司总会将活动当地的文化背景,巧妙地和议程无缝接轨,从餐厅或余兴节目的安排一直到简报的排版、背景音乐的选择,从每个细节中展现出主办单位的用心和厚实的文化底蕴。和这些法国友人共事,让我学习到工作和生活相互滋养的丰富与从容,更重要的是,越是紧急严重的大事,越要淡定面对。
和中国人学积极:就算没做过也愿意尝试,用企图心争取能见度 「中国的年轻人是不是都很伶牙俐齿?」这是许多人一听说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几年的第一反应。
毕竟中国很大,不同省份的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根据我有限的观察,中国和台湾都有口才很好的职人,但中国的职人普遍都能展现出一股拚劲。
以面试为例,我在台湾和中国都面试过不少人,台湾的优秀人才多半以客观的优秀条件和谦和有礼的态度让人留下好印象;而我在中国面试过的应征者,不论客观条件如何,十个有九个都可以充满信心地在主考官面前从容推销自己,同时展现出对于工作的强烈企图心,甚至给人「这样的人才不用很可惜」的感觉。
看到这里你心里或许会想:「还是实力比较重要吧!如果光是很敢讲却没有能力,搞不好会死更快!」和你一样,我也认为实力和专业是能够支持职人在多数地方长久发展的要素,但面对未知的状况,或是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时,充分展现自己的积极度和自信心,对于想前进国际职场的专业人士们来说非常加分。
当一个人在职场上爬到越高的位子,大家会越期待你能快速搞定各种光怪陆离的疑难杂症。这个时候,能帮助我们的,除了过去的经验,更是稳健的气场和强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