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

19世纪北京街头的民众消遣之一就是「拉洋片」,透过镜头观看里面的世界奇观照片,搭配可移动的人像道具,变成魅力无穷的剧场汤姆生摄于1869年的北京。(图片取自Wellcome Library资料库

宴请汤姆生的荖农一带平埔族原住民「Hong」氏一家。汤姆生1971年摄于台湾。(图片取自Wellcome Library资料库)

汤姆生拍摄贩夫走卒和达官贵人,图为李鸿章。(图片取自Wellcome Library资料库)

布列松犀利的镜头,使动荡下的中国无所遁形;汤姆生看似背包客的心情,反倒平实记录上个世纪的东亚样貌…且跟随这些名家足迹神游这片你我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透过北美馆正在举办的「布列松在中国」摄影展,能一窥中国在1948年到1949年经历战乱动荡的民情。不过早在19世纪,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生就曾花十年时间走访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拍下珍贵照片,更撰写游记出版,详实记载当年所见所闻,可说是首位到东亚的西方「旅行摄影家」。他所拍摄的照片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常在各处被引用、提及。

汤姆生作品 和台湾有渊源

近年汤姆生著作如《十载游记》、《汤姆生镜头下的晚清中国》(网路与书出版)终于引进台湾,读者能借由他拍摄的照片,了解19世纪的东亚样貌。两书责任编辑张雅涵表示,汤姆生就像现代的旅游作家,「当年游历东亚的西方人不只有他一个,但他的特别之处是,借由摄影,以真实、平视的角度,呈现了当时东亚各地的生活样态。」

张雅涵表示,汤姆生出身苏格兰的烟草商家庭,曾经当过光学仪器学徒,稍微熟悉摄影,也读过化学等科目。1862年他首度造访亚洲,跟在新加坡经商的哥哥会合,他也在新加坡开照相馆,帮在此地来往的欧洲商人拍摄肖像,其余时间带着沉重的摄影设备,到东亚各地旅行,「他在泰国拍过暹罗王的肖像,在中国清代拍过李鸿章,但他也拍婢女摊商、采茶人、乞丐甚至杀人犯,完整纪录各阶层的样貌。」

不像现代的旅客可以直接用智慧型手机拍照,当年汤姆生要一边旅行边拍照,可说是大工程。他使用的底片是玻璃版,运用棉胶湿版法,可以呈现非常细致的细节,也能得到极佳的印刷品质,但缺点就是玻璃板脆弱又笨重,拍完照之后又必须立刻进暗房处理,所有的药水器材和暗房帐篷都要带在身边,十分费工

有趣的是,汤姆生的摄影作品后续运用十分广泛,但由于印刷因素,不一定容易被认出,例如《汤姆生镜头下的晚清中国》这套巨著当年采用昂贵的柯罗印刷术,能呈现照片原貌,但《十载游记》却为了普及,使用木刻版画技术,由版画师依据原照片刻制,因此看起来像插图而非照片。

汤姆生也和台湾有渊源,1871年时,他曾经在宣教士马雅各医师的建议下,自厦门坐船来台一个星期。他从打狗上岸后,在高雄各地走访各个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并拍照记录,留下珍贵的「福尔摩沙影像

文史工作者游永福自90年代起研究家乡高雄甲仙的地方文史,在图书馆资料中意外找到汤姆生拍摄的照片,开启了长达约20年的踏查之旅。

游永福踏查 寻找汤姆生

游永福将汤姆生的照片与走访之处一一比对,找到当年拍照的地点和风景,至今自费走访80%的地点,甚至解开几个过去研究者不清楚的疑问,例如标示「六龟附近山道」的照片,其实是现在的「白云仙谷」,他还找到了当年宴客接待汤姆生的平埔族「Hong」氏的后代黄家

在游永福眼中,汤姆生是位带着人类学角度观察的摄影家。张雅涵也表示,艺评人谢佩霓曾指出,若比较日本人类学家来台拍摄的原住民,再比对汤姆生拍摄的原住民,会发现日本学者拍的照片,影中人都站得直挺挺的,是被研究的目标,但汤姆生的照片里就会有原住民抱着小孩这样的生活样貌。

多年踏查的结果,游永福除了在部落格「日照甲仙埔」发表,近年出版《寻找汤姆生》(远足文化出版)。他表示,希望将这些文史资料结合现地资源,深化成为甲仙在地的线性文化遗产,「如果这些老照片只是老照片,就真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