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下一个郑捷 父母应该这么做
不到一周,台湾与美国相继发生青年随机滥杀民众事件,日本也有青年持锯子砍伤偶像艺人团体。青少年真的是不定时炸弹吗?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从这些事件中学习,阻止日后再度发生悲剧?
台北捷运发生随机杀人造成四死二十四伤事件,震惊社会。不但通勤族人心惶惶,警方向媒体透露,家境优渥的杀人犯郑捷,平日沉默寡言,却「沉迷暴力电玩」的细节,也让许多父母焦急地探问:如果我的孩子也爱打电动、不知如何与外界沟通,甚至出现反社会倾向时,我该如何处理?
《今周刊》访问两位青少年问题专家:协助许多青少年走出忧郁、自残、伤人困境的心理医师王浩威;大力推动《少年事件处理法》修正,协助「犯了错的孩子」走出迷途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为父母、师长提供意见。
【心理医师王浩威:当发现孩子「进不去」这个社会 第一步先放下紧张】
现在很多小孩子都觉得自己「进不去」社会,我们社会的排他性越来越强,很多人被排除在外面。「进不去」的人们,也许是被排挤;但有些时候,社会没有排挤他,是他自己感觉自己进不去。无论如何「进不去」的人,有一天会找到一个方式,让社会看见他、听见他。
【电玩只是孩子逃避的去处】
事发之后,大家把焦点放在郑捷平日爱打电动玩具,认为是电玩害他犯错。事实上,这些「进不去」的人,自然会找一个地方待着,电玩只是他躲进去的地方,不是电玩让他变成这样。
三十年前,台湾还没有电玩的时候,这些人会躲在其他地方;三十年后出现了新的事物,这些人会躲到另外那个地方去。所以,重点是这些「进不去社会」的人,我们该怎么对待他,而不是把焦点放在电玩上。
现在,很多父母都很焦虑,频问「父母该怎么做?」「是不是该带小孩去看医生?」事实上,父母越想问这些问题、越想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措施,都会让他们更倾向把小孩紧紧抓住,进而采取更多禁止措施。
如此一来,社会上每个家庭都越来越倾向自我保护,排他性也随之增强;在捷运列车、月台上安排警察驻守,也会发生类似的效果,社会越倾向保护、管束,只会让孩子更「进不去」这个社会。
父母该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你越是保护他,他越无法进入社会。从初步看到的资讯,郑捷是一个家境非常好的小孩,也许就是家境太好了,这我们不确定,但无论如何,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紧张与焦虑,小孩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式与社会互动,也才能成为「进得去」社会的人。
举例来说,现在父母提到社会,好像觉得那像个危险的丛林一样,不愿意让小孩踏进去。但这个「丛林」真的危险吗?原住民部落不就让小孩进丛林去学习、历练吗?这丛林是很温和的,你放手让他去闯,他才能学会如何在丛林里生存,也才不会成为一个「进不去」社会的人。
二○○八年,日本东京秋叶原也发生随意杀人事件(编按:犯人是二十五岁的派遣工加藤智大,驾驶卡车进入秋叶原后,开始挥刀砍杀路人,造成七死十伤)。事发之后,日本开始探究无差别杀人者的心理状态,认为社会发展的状态让人变得「透明」,许多人觉得自己不被看见,最后用这种方式爆发出来。
所谓「透明」,就是人们感觉到:社会的眼睛只看得见我的地位、名声或成就,你看不见我这个人,换句话说,他觉得社会上只有那些有权力的人才会被看见,而自己是不被看见的。
这次事件之后,可以感受到台湾与日本有越来越类似的社会结构,感觉到自己变「透明」的人也许会越来越多。
【更多限制反而强化排他性】
前一阵子的学运,就可以从街头上的年轻人感受到一种心声,也就是「你看见我吧!听见我吧!」一种渴望自己的存在被看见的感觉。但我们的总统竟然回应说:「年轻人的心声我有听到,也很愿意听,是林飞帆、陈为廷(学运领袖)不愿意来跟我说话。」这实在是很不好的回应方式。
总而言之,还是希望我们的社会、父母,不要因为过度恐慌,就把家中的孩子或年轻人越管越紧、加诸更多限制;放他们去社会上真实地感觉、碰撞,就是最好的方法。
再次强调,一个过度保护自己的社会,也会是一个「排他性」越来越强的社会,只会造就更多像郑捷一样,无法进入现实社会的人,绝对不是解决事情的好方法。
【台大教授李茂生:每人都有反社会倾向 关键在如何导引】
父母亲的心态要正常!你要知道,小孩若有反社会性格,并不是一件坏事。爱因斯坦是不是有反社会人格?希特勒是不是有反社会人格?同样是反社会人格,为什么有人变成爱因斯坦、有人变成希特勒?
这不是一个遗传问题,也并非某一个人天生就为恶魔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反社会的倾向,关键是父母亲在发现小孩有反社会人格迹象:不愿意或无法遵守社会规范、对某些事物异常执着(可能是特别爱打电玩,也可能是热爱研究蟑螂)时,有没有顺着他的性格,顺着他的「偏差」,去认识他、了解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而且与他沟通?
【培养自信 怪胎变奇才】
如果父母愿意花时间去肯定小孩,发现他的优点,而不是压抑他,他就有自信面对社会,不会受到伤害,进而走上正确的道路。学校老师、同学也必须多花一点力气,养成「容忍异端人格」的习惯,而不是把这样的同学排除在正常班级之外、认定他是怪胎,而是要认识他,甚至欣赏他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
举一个例子,台湾教育界最近很喜欢谈ADHD(过动症)。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很有反社会、跟父母与学校作对的倾向,老师就来建议父母,应该带他去做ADHD的检查,然后吃药。
我就跟这位父亲说,那药一吃下去,这孩子就完了!他会昏昏沉沉、整个人像被抽干了一样。你的孩子,一定有非常优秀、过人的地方,你顺着我说的话去做,去待在他旁边、好好认识他,看他到底「怪」在哪里、优秀的地方又在哪里,引导他发挥天赋,他会比任何乖巧的孩子都表现更突出。
这位爸爸相信了我的话,开始了解他、肯定他,后来这个孩子,因为父母的肯定,长出了第一层的保护机制,他活得很有自信,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现在在某个领域表现非常突出,老师跟同学也都吓一跳,「原来你这么厉害」,另眼相看。
这种带着反社会色彩的孩子,如果能够顺着以上过程,找到与这个社会相处的方法,他可能会是大放异彩的天才,成为优秀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像贝多芬、尼采,这些人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作品会流传一、两百年都还影响后世。
【忽视存在 孩子变恶魔】
反之,如果父母不愿意了解他,反而去压抑他那份过人的「执着」,他就会变得没有能力应对这个世界,觉得自己变得「透明」而不被看见。
变得透明的孩子,他会感觉到自己发出的讯息,没有人能回应,他会变得恐慌,觉得他人的眼光仿佛都穿透身体、看不见自己,最后发展出一套异常的为人处事方法,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悲剧就会发生。
事发后,郑捷父母出来道歉的说法,是很不负责任、不好的作法;声明说「我们家被毁了」、「怎么赔也赔不起」,还是在想社会对他求偿的事情。没有去反省郑捷的成长历程中,究竟父母、老师、社会做错了什么,郑捷又经历了什么,这些没人想了解,是一种糟糕的作法。
希望社会不要再汲汲营营在「揪出恶魔」,然后极力把他排除,让这些孩子走上「有路无厝」的处境,只能在路上一直跑、一直跑,却无处容身。
●捷运车厢杀人:2014年台湾台北
大学生郑捷在捷运板南线上挥刀随机砍杀乘客,造成4人死亡、24人受伤,为台北捷运首宗无差别杀人事件。
亚当‧蓝扎(Adam Lanza)持步枪闯入新镇桑迪胡克小学,枪杀造成20名学童及6名教职员死亡、1人受伤,为美国史上死伤排名人数第二的校园枪击案。
蝙蝠侠电影《黑暗骑士:黎明升起》首映时,持枪男子霍姆斯(James Holmes)在电影院内向观众开枪,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
《今周刊》第910期。
持枪男子布列雷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假扮成警察,朝岛上参加挪威执政工党青年团营队的人群射击,造成69人死亡、66人受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挪威死伤最惨重的枪击案。
●闹区挥刀砍人:2008年日本东京秋叶原
派遣工加藤智大驾卡车闯入秋叶原闹区,下车挥刀砍人,造成7人死亡、10人受伤。为日本近30年来随机杀人事件中,伤亡最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