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钱煦:把握机会、追求所爱,成就人生故事
文╱谢明彧 摄影╱关立衡
特邀贵宾╱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 钱复 赠奖贵宾╱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孙震
《远见杂志》从2016年起设立华人社会首创的「君子企业家奖」,表彰对人类发展带来正向影响的企业家。
今年则将表彰的人物从企业家扩大到科学家,首度颁发「君子科学家奖」,得奖的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钱煦。
钱煦曾获中华民国总统生命科学奖奖章及美国国家科学奖奖章,是唯一荣获两国最高科学奖章的科学家;并身兼美国四大科学院(国家医学科学院、国家工程科学院、国家科学院、艺术及科学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当今华人社会唯一有此荣衔的科学家。
颁奖会场上特别邀请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也是钱煦亲弟弟的钱复担任引言人,并由钱煦母校台湾大学前校长、台大名誉教授孙震担任赠奖贵宾。以下为赠奖典礼与演讲精华:
钱复慎独与谦虚,成就君子特质
《四书》中有一句话:「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私底下是非常谨慎,不会做任何不好的事。
我二哥钱煦的工作与研究非常忙碌,偶尔有时间回到家,吃过晚饭后不是看书、看研究期刊,就是写文章、做论文。夫人总是不忘记说一句话:「该休息了。」二哥的答复永远都是:「这一段写完就去休息,」但还是继续忙碌,直到深夜。
听到这件事,我每每都想,「如此『慎独』的人,怎么可能不是君子呢?」《论语》「魏灵公章」还有一句话,「君子群而不党」。二哥196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自己的研究室,同仁20多位,1988年他到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任教,即使有这么多朋友,但他从来不营私结党。
1972年,二哥被提名参选中研院院士,那时我父亲是中研院院长,父亲为了避嫌,连续两回拜托院士,千万不要让钱煦当上院士。直到四年后,我父亲没有主持遴选会议,二哥才以最高票当选。
就算两度应当选都没当选,二哥也没有失落,因为如果会让父亲困扰,二哥宁可不要。这种谦虚的态度,的确是君子的气度。孙震愿君子科学家、政治家都出现
「君子」是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也是儒家核心伦理具体的呈现。君子怀抱着仁爱的关怀世人之心,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中华文化中最美好的形象。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君子的人格,如果企业家是君子,企业就不会对社会和环境带来伤害。如果政治领袖是君子,今天的世界不会这么纷扰和冲突,台湾老百姓也能幸福过日子。
我对君子企业家、君子科学家都有很高期待,也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君子政治领袖」出现,让邪恶政客改邪归正,让孔子、周公向往的文武周公之治,可以重现。
我自己是做科学的,任何人做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人生。所以这次以「科学与人生」做为演讲主题。1931年,我在北平(现北京)出生,小学前在北平生活,但随着芦沟桥事变爆发,举家迁到上海的法租界。我在上海念小学、初中、高一,那十年是我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
我小时候就发现自己对数学很有兴趣,当别的同学都讨厌数字,我却莫名地觉得数字非常有趣,每次上数学课就非常开心。
抗战胜利后,随着父亲重回北大任教,我也回到北平读高中。高二时,那时政府突然出了一个法令:高二就可以考大学。
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决定去报考。同学都笑我,大家躲考试都来不及,怎么还有人自投罗网、跑去考试?但我的想法不同,觉得既然有机会就要去争取,也能正规地去练习题目,为什么不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一开始,我想报考数学系,结果发现数学系要考高三才会教的解析几何学,但我还没学过,那还有什么项目是我喜欢的呢?
仔细想过后,如果不能读数学,那就读医吧!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但看到妈妈每次去看完医生,精神都变好,这个职业可以救人救世,也是好的。
没想到放榜,我居然考取了!
这是我给年轻人的第一个建议:人生有机会就要去争取,当机会拿到后就不要轻易放弃。当然,人生一定要帮自己找到有兴趣的方向,但这个方向不是死的,有需要就调整与改变,保持选择弹性。
选择有兴趣的所爱 就能持续一辈子
1958年我从台大医学院毕业时,有两条路可走:直接就业担任医生,或是继续深造做研究?
那时,多数人都选择当医生赚钱,但我心想,一旦当了医生,就不能在思想上随便创新。毕竟当了医生就要帮病人看好病,不可能病人来了,试试这个、试试那个,那就不是看病了。
所以我选择继续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并以「生理学」为研究主题。在生理学中,我找到两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心脏血管循环系统,以及大脑神经系统。这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系统,一个人的生死,就决定于心脏停止跳动,以及脑死。最后,我选择研究血液相关的「循环系统」。
我进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生理科之后发现,生理学的研究多半都是叙述性的描述,并不会以「数理」「量化」的方式做研究。我觉得这样不够严谨,于是跑去别的系院甚至别的学校,修工程相关的课。
这次,我又被同学笑了,觉得不好好念生理学的课,居然跑去念工程的课?但我就很有兴趣啊!
我的研究论文是「交感神经在失血时的作用基理」,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失血是循环系统,最后还是回归到我自己最有兴趣的两个领域做整合。
这是我给年轻人的第二个建议:追求所爱,永不放弃。英文有一句名言:「One can not get away from one's love.」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离开自己所爱,喜欢什么,就不会放弃、会一直追求,也就会做出最大的成果。
我本来做失血对于身体的影响,但后来觉得,有些基础研究必须从「微观」来看,就从「血液流变学」来分析血液的黏弹性,这时就必须用到工程方法,而当初被笑的数理和工程所学,也就开始发挥价值。
1960年代,我还是相关领域的菜鸟,但与实验室同仁一起做了三、四年研究后,透过工程与数理分析,判定了血液黏度的基本因素:包括血浆黏度、血球浓度、血球变形性和聚合性。
这些因素大家以前都知道会影响血液流动,但从来没有人真正分析归纳,做清楚的判定。我就和同事把三篇研究成果寄去全球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没想到三篇都获得发表,不只震惊学界,更让我所在的实验室一举成名、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随着这几篇论文发表,让同属哥伦比亚大学、之前却毫无往来的工学院教授,主动来找我合作。我们一起合作超过30年,成为最佳伙伴,对方用工程理论作推断,我则付诸生物实验。许多原本只靠做生理学实验得不到的成果,正因为结合了工程,才能够有所突破。
这是我给年轻人的第三个建议:跨界与科际合作,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向前。
总结我的科学与人生,把握机会、选择所爱、跨界融合、持续学习,就能带领别人一起向上提升,同时成就美好又有意义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