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瓦猫:屋脊上的守望者

新华社昆明6月16日电(记者唐颢宸、李家瑞、井辉辉)“每家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口,猫不像猫,虎不像虎。”虽然这条云南民间谜语流传至今,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答案是“瓦猫”。

瓦猫是云南的一种建筑文化,过去作为“镇宅神兽”被放置于瓦房之上,随着老房子逐渐消失于高楼之中,瓦猫也淡出了人们视线

这是放置在老房子上的瓦猫。(井辉辉摄)

昆明市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才做了30年的瓦猫,是小窑村张家瓦猫技艺的第四代传人。3年前,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张家瓦猫作坊收到拆迁通知,张才一家搬进了楼房

“做一只瓦猫最快要两个小时,先在机器上把身子和头分别做好,晾干以后结合加固,再加上五官头部完成以后把手粘上,整个结构就基本成型了。瓦猫的手一定要做成弯的,这样就不会断裂。”说起做瓦猫的步骤内向寡言的张才脸上多了几分自信。

在百年前的昆明,瓦猫非常受欢迎,它们最主要的用途是镇宅辟邪。虽然头顶上有个“王”字,但体态更像猫。双目圆瞪,一张大嘴里露出利齿,“呆萌”地端坐在屋脊上,守护着主人的平安。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瓦猫的需求越来越小,制作瓦猫的匠人也越来越少。“以前在老房子上都要放瓦猫,现在人们搬进了楼房,瓦猫的销量越来越差。”张才说。

张才在揉泥,准备瓦猫制作。(井辉辉摄)

失去祖传作坊后,张家已不靠瓦猫营生。现在的电窑一次只能烧一只瓦猫,和一次烧几十只的老土窑不能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张才仍然在闲暇时做上一些瓦猫,等待老客户前来收购。

尽管张才和他的瓦猫遇到了许多困难,可在年轻人眼里,瓦猫不仅是威武神兽,其狰狞可爱的外形更多了几分“萌”意,不失为一种传统美观艺术品,这给瓦猫带来了新的机会。

“虽然销量不如以前,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瓦猫,所以这门手艺不能丢掉,还要想办法发扬光大。”张才说。

为此,他创新了二十多种不同样式的瓦猫,趴着的、双头的、多头的……此外,张才还把瓦猫形象与鱼结合,发展出不少新品种

这是上过釉的新型多头瓦猫。(井辉辉摄)

如今,张才在小区院子里找到了制作瓦猫的场地,虽然不比从前宽敞,但仍然布置得井井有条。一张工作台、两台拉胚机、一台小电窑、两张摆放作品的茶几、几把椅子,再加上不少花草,把小作坊挤得满满当当,充满生活气息。

不仅如此,院子里孩子的欢笑声让气氛更加温馨。今年9岁的吴垠是第二次来和张才学做瓦猫,“好看”是她对瓦猫的第一印象,而瓦猫“制作复杂”,也让她想挑战自己。吴垠的妈妈说,女儿喜欢做瓦猫是好事,自己支持,也希望女儿能像张才一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步,张才希望设立传习馆,将瓦猫的传承正规化,让制作瓦猫的传统技艺永不失传。由于小作坊制作能力有限,他正努力寻找一个更大的场地授课。“只要有付出和坚持,技术都能学会小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和灵感,可以创新,还要看和泥土有没有缘分。”张才说。

在距离张才新家不远的小窑村,老瓦房已所剩无几,屋顶的瓦猫显得更加孤寂。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瓦猫小小的身躯没能守住老房子,却守住了过去的旧时光,他们目视远方,仿佛也在守望着未来。

这是放置在老房子上的瓦猫。(李家瑞摄)

(原标题:云南瓦猫:屋脊上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