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女影主席王君琦:回望是看见那些尚未改变的地方
理财我最大-宝山会客室。(图/ 理财周刊提供)
「二十九」,奔三的末段路,是省视过去生活、立定下一个十年目标的始点,是解剖内在悬而未解的部分,重新建构秩序、找到自身定位的时刻,台湾女影迈入第二十九年,依循生命时序,没有庆祝,仅有「回望」、「聆听」自我与外界。
女影29 感觉结构再扩张
「今年主题『造声游历』,以声音入题,希望大家可以用更直觉的方式去聆听、感受影像世界。」
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说,女影29,除了回应近十年,声音在电影媒介中愈发受到重视的趋势,更希望透过女性音乐人专题,串接所有女性寻求发声的共同命题。
「多年来,我们看到杰出的女性音乐人,透过创作成就许多音乐史上的壮举,却没受到关注。过去碍于作品数量不够多,一直没有成为女影的策展主题,这个遗憾一直被我们放在心里。」如同王君琦说的,那些应该被听见,却没被听见的,不论对个人、对世代都可能成为一种遗憾。
于是,女影29由大大树音乐创办人,同时也是女性影像学会理事钟适芳担任专题客座策展人,将世界边缘的音乐,带入观众视野,听见那些没被「听」见女性音乐人的生命故事,更深一层次,是透过每一个抵抗的音乐,触发观影人直视被主流噤声,受性别桎梏的女性创作者困境。
回到结构面,声音是对抗,是「发声」。
「每一次的发声,都会牵涉到权力的纠葛,所以我们经常是安静的,而当你安静久了,有一天你可以说话的时候,你可能忘记该怎么说话。」
在父权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女性被迫要沉默,又或者,女性早已内化了社会对自我的想像:要成为安静的人。
因此,当女性撞上父权,势必又是一场腥风血雨的争斗,可女性主义不过是如此,我们想要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而这个权利本是每一个人,不论性别生而拥有的。
摒弃「女人为难女人」文本 女性角色更多元
王君琦在2009年加入女影担任选片员,但其实她在大学时期就已经与女影结缘。伴随女影走过二十几个年头,王君琦观察,近几年,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形象越来越多元。
「其实在八○年代,就能看到女性以一个共同体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美弥导演的《未婚妈妈》,建构了全然以女性为核心的非典型家庭型态,创造出女性互助的乌托邦。」
不如许多通俗影视作品,主打「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文本结构,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制造女性对立的场面,盼求符合女性为一个男人发生冲突的父权想像,相反地,近年有更多如同《未婚妈妈》的文本叙事,细腻解剖女性多变的生命历程与创伤,深刻描绘女性间的情感,彼此体谅、彼此扶持,形塑女性做为一个群体的形象。
「像是阮凤仪导演的《美国女孩》,围绕着移民家庭,罹癌母亲与女儿及丈夫之间关系的变化、创伤与治愈彼此的过程,呈现出女性多重的样态,」王君琦举例。
挥别男欢女爱的通俗剧情,新锐女性导演擅长潜入当代女性生活的细节,在镜头下鲜明刻画女性的多重身分,如何与其性别交织出独一无二的生命样貌。
男性研究 开启两性对话空间
许多不熟悉女影的观众,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场仅有女性才能参与的性别嘉年华会,如同谈及女性主义,男性总感觉被排挤在论述之外。
「曾经有一个男学生告诉我,他觉得现在很多事情都保障了女性,自己是个受害者,是相对弱势。」王君琦认为,在过去的女性主义论述中,容易将男性形塑成既得利益者形象,女性则是受压迫者,如此二元对立的论述,让不同性别之间失去对话的空间。
「这个父权结构不是只有伤害了女性,其实也伤害了很多的男性。」可当我们只着眼于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容易忽略男性在这个结构当中,被迫形成共谋,「必须刚强、不能示弱」,而难以适切表达自身情感,难以成为自己,又或者,难以寻得专属于自身非父权的方式,展现性格与魅力的困境。
因此,如果说女性主义还有哪些可以更好的地方,那就是看见男性经验中的限制,因为女权的推动本非使女性权益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追求平等。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需要阳刚研究,」王君琦直言,当女性主义的平等诉求帮助女性创造出不同的可能性,下一步,即是帮助更多的男性开拓更多生命样态的可能。
回望 检视那些变与不变
拓进的过程也需要回望,这是女性影展在迈入三十年之际的重要命题。
「在看见改变与进步的同时,我们容易忽略那些尚未改变的地方,以及那些持续发生中的压迫,所以透过回望,能带我们看见仍旧存在的不平等。」
王君琦举例,近期登上新闻版面的台中资优班狼师案舆论对于被害人的质疑,映照1980年代杨家云导演在《疯狂女煞星》中探讨「性侵案件,检讨被害人」的性别议题,可见四十年过去了,类似事件没有在我们的社会消失,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幽微地存在着。
「不要活在未来必然美丽的假象当中。」王君琦话说得重,挟着这份体认,她将自己所见的变与不变,进步与尚未进步的,化为为女影选片的关键,她希望借此回应社会,激荡出对话与改变。
社会、组织的「回望」是庞大的,回应的是一个群体的感觉结构,然而,对个人来说,「回望」却是非常内在且私密的,是不断叩问「我是谁?」的自我解剖过程,而唯有如此,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遇见什么样的人,想开启什么样的未来。
或许就像王君琦说的,「所有的调整都必须是瞻前顾后的。瞻前,就是看到前方的来时路,顾后,就是立基在对过去的反思之上,去想像一个可能的未来。」
女影主席推荐片单
采访的最后,我们请王君琦针对女影29的选片,推荐几部电影给理财周刊的读者。她特别选择了焦点影人艾拉妮斯.奥柏莎温的专题以及其中的《坎那沙塔奇抗争史》、音乐人专题中的《我的庞克老妈》,还有国际竞赛片《美国女孩》,最后是田中绢代单元。
艾拉妮斯.奥柏莎温专题
女性影展首次以原住民导演做为焦点影人,带观影人认识加拿大国宝级原住民女导演,同时也是女歌手的艾拉妮斯.奥柏莎温。在艾拉妮斯.奥柏莎温的电影中,借由不同人物故事,展现出原住民族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曾停歇的抗争。
王君琦说,在思考性别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台湾做为一个南岛语系国家,其中族群身分与性别身分的交叠。在《坎那沙塔奇抗争史》这部纪录片中,透过镜头细腻地捕捉抗争民众的土地意识,呈现至今仍伤害着原住民的殖民历史,王君琦希望,身处相似背景的台湾,观影人可以去思考原住民土地权益以及其中的历史。
田中绢代单元
「做为一名女性演员,田中绢代是许多导演的缪思,但许多人忽略了她也是一名才华洋溢的女性导演,」王君琦表示。相较演艺生涯受到高度重视,田中绢代的执导成就相形受到埋没,她的作品细腻描绘女性从业人员,呈现日本电影中的女性主体性、性别样态与影视产业运作,另辟电影叙事空间。
《我的庞克老妈》
是今年台湾国际女性影展参与英国女性影像机构Birds’Eye View Film推动的「框架回收国际巡回计划」,英国推荐的精选作品。纪录英国庞克摇滚乐团主唱Poly Styrene如何以首位有色人种女性身分在英国乐坛站稳脚步,尔后伴随成名而来的躁郁症,如何影响她与女儿的关系。
《美国女孩》
看似是一个移民故事,观影后会发现是一部让人充满共鸣的家庭电影。导演阮凤仪用镜头细腻叙述母女三人自美回台定居,映照出经济条件与身分认同对家庭的影响,其中的针锋相对、情感勒索、理解释然,就如同你我的家庭一样,让人共感。
本文作者:林怡妏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151期》)
《理财周刊11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