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来为何不逃? 居住高楼、家有老少民众:不知要逃去哪

图文/镜周刊

天然灾害日趋频繁剧烈,近几年的飓风水患森林火灾,和地震,充分凸显大规模灾害的惊人破坏力。但相形之下,我们对灾难下人决策心理,却缺乏了解和认识。

今年的10月13日国际防灾日的重点,就是联合国在仙台减灾纲领中揭橥的第2个目标:在2030年前降低国际上的受灾人数。欲达此一目标,政府和机构必须与社区团体合作,提升防灾准备与应变效率

疏散,是防灾措施中确保民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但我们最近刊登在《国际公卫期刊》上一份针对香港地区所做调查,所发现了几个在高人口密度城市进行疏散时,所可能面临的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因素往往在民众决定是否撤离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气候变迁和人口往都市集中,让城市遭遇大型多重天灾的风险不断上升。

一般预测香港是未来10年可能遭遇气候灾变高风险城市之一,但我们的调查却发现当地只有11%受访民众表示对于因应天然灾害做好心理准备

及时疏散是急难保命的关键。做好疏散作业可以确保老弱民众的人身安全,并及时给予医疗和社工协助。

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或能力离开家园。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成民众提出不愿撤离的顾虑或考量

一个最常听到的顾虑,就是不知道要撤去哪里。一小部分人表示自己有身体或行动上的障碍,无法快速撤离。这一点尤以老年人、有婴幼儿的家庭,是居住高楼的民众最常提出。另外担心撤离后家里遭人空门,也是常见的疑虑。

对照其他国家,如澳洲日本、美国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疑虑和问题并非仅限于香港。

人唯有在相信行动可以发挥作用时,才会起而因应灾变。

虽然天灾讯息通常都是客观的资讯(如森林火灾蔓延的速度和方向),但民众在接收资讯时会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时地考量。一旦感受到威胁,民众就会采取防灾避难的步骤。

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个体对克服困难的信心──在疏散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学模型显示,个体对灾害的认知、风险意识,和焦虑程度等动机因素,会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相互影响,并据以做出最终决策。

我们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评量分数高的人,对疏散的疑虑也比较少,两者间似乎有种简单关联,也就是应对能力较强的人,通常比较愿意配合疏散。

因此,若能给予民众简洁而及时的资讯,同时提供防灾避难指示,应该可以提升疏散效率。

不过,若是发生基础建设中断的多重灾难──如玛丽亚飓风在波多黎各造成的大规模停电──就不能再只是寄望个体发挥自我效能。

灾后应变与救援不只须要仰赖个体动员,也须要受灾社区和外界研拟救灾策略、迅速执行。当局的介入和国际援助依然极为关键。

提早发布预警,对提高疏散效率当然很重要。新科技让警讯发布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我们访谈的上千位居民当中,将近半数表示他们主要的灾情资讯来源是网路,其次为电视。 民众希望及时获得最新的资讯,为了获取资讯,他们会积极参与网路上的互动,包括上传影音、分享讯息、分析灾情、汇整资讯等。

社群网路提供了一个大众传播新管道,但灾前与灾难期间产生的大量讯息,可能因为数量过大而难以消化。

2012年珊蒂飓风袭击纽约期间,6天内有2,000万则推文涌出。随着灾情扩大,外界很难从纷杂的网路讯息中筛选出有助于救灾的相关讯息。

有效的决策必须仰赖可靠、及时,且权威的资讯来源。随着传播工具转向虚拟网路,我们也必须因时制宜,制定最佳的讯息发布策略,协助民众因应天灾。

疏散时,当局应清楚告知民众:如何前往避难地点?出发时间为何?行动不便者有哪些其他避难方式?运用目前最普及的社群媒体来提高传播效率,给予最正确、即时的资讯。

而在地方层级上,许多社区已经在积极参与应变准备。澳洲当局与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都有相关的防灾计划,确保灾害高风险地区的居民做好避难准备。许多学校也为学生举行灾害避难演练,因为学生往往是家户防灾资讯的最佳传播媒介

心理学可以协助化解民众疏散时的心中疑虑。政府与相关单位应善用心理学,提升避难讯息宣导效果。

原文〈心理学决定防灾疏散的成败关键〉刊载于 The Conversation ,作者Elizabeth Newnham为科廷大学研究员,Rex Pui-kin Lam为香港大学助理教授,Satchit Balsari为哈佛大学研究员。

更多镜周刊报导921十八周年 熊赞示范地震保命要诀【伦敦恶夜大火】高楼如何打火? 设计施工定生死细菌救人命!日本研究:细菌可望能减轻地震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