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国际影音平台 大外宣转大内宣

公视提案争取国际影音平台未获评审通过。(本报资料照)

文化部预定6月委托公视的「国际影音平台」,日前以限制性招标邀请公视投标,召开第一次审查会议进行书面审查,但公视因未根据标规设置独立组织,营运国际影音平台、专款专用,书面审查未通过。

去年启动的国际影音平台原本委托公视执行,却因委托程序不完备引发争议,遭质疑蔡政府黑手伸入公视。为平息争议,文化部7月暂时终止委托。

近月以来,公视新闻部以包裹方式将相关内容结合后,以新闻夹评论的方式播出,对地方性新闻如市政污染、教育或有监督之声,但对中央的环保、疫苗、农业、治安、公投议题,皆是以蔡政府和执政党立委的发言为准,在野党民间仅出现画面没有声音,以技巧的方式做到表面的平衡。

至于国际新闻,公视则从内湖天下。日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函拜登总统,促与我洽签自由贸易协定,报导只见院长率官员一致性发言,并采访愿意配合院长说法的学者,造成国人误以为台美洽签协定一蹴可几。殊不知白宫每年收到数万封国会议员来函,更不知「美台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仍原地踏步多年,遑论签定BTA。

此外,公视选择性报导中国大陆的贸易纷争维吾尔族西藏、香港议题,播出新闻画面后,仅选择反中学者的立场,再撷取反中的档案影音,惯以中方溃败为暗示。

国人每年挹注公视预算10亿元,蔡政府上台后另追加制作费20亿元,已是国内最大的影音平台,拥有最多的资源,但话语权、制作权、分配权集中于少数人,国人任其坐大,竟无从警觉它的量变到质变。

公视原为服务大众传播制度,公共利益并非政令宣导,不得歪曲或隐饰事实,不得以暗示方法影响国人的判断。然现今公视制播新闻及政论节目的立场向蔡政府倾斜,绝非创建公视的初衷,有识者宜亡羊补牢。

今年国际影音平台增加10亿元,公视成为吸纳40亿元的庞大机构,俨然是台湾传媒巨兽,岂能视而不见?蔡政府的说法是,国际影音平台制作英文网路影音及节目,对国际介绍台湾,内容制作由公视决定。此一说法看似尊重公视自主,但值得顾虑的是,万一平台的内容混同于公视、国内的传媒和网路运用,蔡政府明目张胆地再将数十亿元的大外宣做大内宣使用,其后患无穷。

为防微杜渐,我国应比照欧美国家修正公视法》,禁止国际影音平台内容再转内销传播。否则对比大陆的央视,蔡政府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作者为前新闻局广播电视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