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3人都下台!彭博曝「鸿海威州厂」下步:成为美战略供应链一环
▲前威州州长华克(左)、美国前总统川普(中)、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右)2018年6月出席鸿海威州厂动土大典。(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鸿海(2317)创办人郭台铭4年前和威州州长华克(Scott Walker)畅谈在该州设立面板工厂的愿景;鸿海能提供数千个工作机会,华克也能给予巨额的租税优惠。不过,时至今日郭台铭已交棒给了刘扬伟,华克也败选下台,《彭博》专栏作家高灿鸣(Tim Culpan)撰文指出,这个占地4平方英里的「威谷科技园区」也有机会转型,成为美国战略供应链一环。
高灿鸣指出,在美国建立面板工厂并不可行,甚至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美国并不具备相关技术和背景,这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竞争激烈的产业在美国中西部没有立足之地。所幸这块占地4平方英里的「威谷科技园区」(Wisconsin Valley Science & Technology Park)在新任董事长刘扬伟的带领下,准备转入新的「电动车」领域。
▲日本软体银行(Softbank)董事长孙正义(左)、川普(中)、郭台铭(右)2018年6月参观富士康威州厂。(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美国没有制造面板的经验,但有丰富的电动车人才和资源,与其继续在美国生产高产量、低价值消费的电子产品,不如转向更适合当地劳动力的产品。目前鸿海与北美电动车品牌Fisker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展开一项名为「Project PEAR」计划,将开发全新级距的电动车,预估每年制造25万辆,宣称将会为电动车带来突破性成长。
除此之外,汽车也不是鸿海唯一的切入点,从过去鸿海和苹果(Apple)合作的经验来看,它能够提跟高水准的安全、保密服务,这都是其他业者难以取代的;随着各界对供应链安全性的质疑,鸿海也有机会替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硬体产线,成为美国战略供应链的一环。
尽管现在看来美国人力成本高昂,缺乏在地厂商也会让整体成本增加,但随着更多相关企业进驻威谷科技园区,整体成本就有望下降;不过,美国政府也必须协助解决成本问题,才有机会让供应链回归本土。
▲孙正义(左)、川普(中)、郭台铭(右)2018年6月参观富士康威州厂。(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最后一点是量子计算领域,尽管鸿海并非科学出生,要发展再能进行量子计算的硬体,可能还需等上10年;但在某种程度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会开始需要制造电脑,而身处美国新创中心的鸿海,就有机会在硬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过,当初威谷科技园区和该州政府所签下的合约,其设厂目的就是生产面板,这也是该州愿意提供巨额补助的条件,如今要一改投资项目,鸿海只能持续和威州经济开发公司(Wiscons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WEDC)协商。
高灿鸣建议,鸿海现在做好的做法就是「坦白认错」,必须要在协商中承认当初决定设立面板厂的错误决策,并给予充分理由,解释为何威州更适合发展其他产业。他也乐观认为,现在是威州和鸿海重新开始、展望更现实未来的最佳时机。
►郭台铭谈疫后全球经济展望:「今年的景气应该不错」►鸿海10.5代LCD面板厂违约案 遭美国威州法院驳回►鸿海威州厂导入电动车生产线? 鸿海回应:掌握这一点就是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