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哔哔:为啥沈阳确诊患者行动轨迹里必有鸡架?
这两天,辽宁、安徽本土疫情反弹备受关注。原本是件牵动全国人心的紧张揪心之事,但伴随着沈阳的疫情流调报告出炉,网友们似乎发现了些什么……
仔细瞧瞧这位沈阳确诊大爷的行程轨迹,可见大爷退休返聘后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活动丰富得令年轻人都叹服。
平均每天去两次饭店,海鲜烧烤、小骨羊杂、鸡架、炖肉、抻面……一份流调记录愣是看出了一种沈阳当地美食攻略的赶脚,活生生地把人给看饿了……
在这其中,三天三次鸡架的好胃口,更令全国人民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好奇:一座城吃掉全国一半的鸡架!沈阳鸡架到底有多好吃? 为啥每次流调记录都有它?
谁也没料到的是,就在大家关注疫情的同时,沈阳“鸡架”以迅猛之势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把全国的吃货们都给馋坏了!
坐拥几千多万粉丝,在沈阳出生长大的明星林更新更是直言,鸡架的灵魂不在于有多少肉,在于嗦勒。
鸡架——其实就是鸡骨架,指被去掉皮、大腿、胸脯肉、头、脖子、翅膀、内脏、以后剩下的部分,差不多都是骨头。
鸡架对于沈阳人的重要性,大概如同热干面之于武汉,串串香之于重庆,煎饼果子之于天津,肠粉之于广东,沙茶面之于厦门。
用网友的话总结就是——“沈阳是鸡架的耶路撒冷,而老四季抻面馆是沈阳的哭墙”。
在东北这片富饶而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味佳肴。既有在分量上让包邮区人民叹为观止的小鸡炖蘑菇和酸菜炖粉条,也有带你回到沙俄贵族时光的冷四道甜菜汤,更有南方人都赞不绝口的锅包肉、蘸酱菜。
这些都是东北的地道当家菜,虽然在做法上略有差别,但在国内许多城市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而鸡架就不一样了,它是专属于沈阳的美食符号,甚至成为东北菜的幕后大佬!一提到它,就能立马区别沈阳和其它东北城市,可谓是另类中的异类。
此前辽沈晚报曾经报道过:对沈阳人来说,他们的城市之光非鸡架莫属。鸡架啃明白,人生才澎湃。
对于沈阳的土著来说,最圆满的一顿饭就是:“服务员儿,来个大碗抻面,完了再来个鸡架,再来一滴搂儿老雪。”
当地老百姓更是乐此不疲地吐槽,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沈阳,没有。如果有,鸡能走,鸡架留下。
众所周知,咱中国有“四大名鸡”,包括山东德州扒鸡、辽宁沟帮子熏鸡、河南道口烧鸡和安徽符离集烧鸡。
许多人不太理解,鸡腿不香吗?鸡肉不香吗?鸡翅不香吗?为啥沈阳人偏偏执着于没啥肉可啃的鸡架呢?鸡架又是如何与沈阳结缘的呢?
想要探究鸡架的真正起源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第一个吃鸡架的人,必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第一个发现鸡架美味的沈阳人是谁?度娘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关于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人们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们也保留一定的意见。
除此之外,坊间还流传着一种较为靠谱的说法,是年代和社会环境造就的饮食习惯。就像重庆江边的码头工人吃便宜的动物内脏缔造了火锅,在东北下岗潮的心酸年代,肉不多却能喝酒聊天消磨时间的鸡架就成了当地老百姓们安抚舌尖的乐趣,这一点倒也符合大家对东北大哥们喝酒撸串的想象。
回望过去,鸡架正是从沈阳最艰难的岁月里走出来的一抹辉煌。
很多时候,美食的诞生都与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环境变迁息息相关。所以它往往也会成为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时代联结,烙印着老百姓的深刻情感,同时驱赶迷惘,传递前进的力量。
城市的钢筋水泥,让人们充满疲惫。但美食永远会带着温度,成为心灵最好的抚慰。尽管它并不高级,但那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却是恒久不变的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