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舰舱门轻易被大浪冲开?网友:几千吨军舰是纸糊的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官方媒体在今年春节期间对2014年底解放军海军西太平洋大演习进行报导,一个片段引发网民讨论。根据《央视》视频显示,被誉为「中华神盾」的151号郑州舰(052C型驱逐舰)在训练中,船舰舱门海浪冲开,两名舰员用身体去堵门,被海浪瞬间打翻在甲板上,一名舰员(实为军官)被当场打晕,身受重伤。

▼151号郑州舰(052C型驱逐舰)。(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视频一公开便引起大陆广大网友热烈讨论,认为一个大浪就把军舰通往外边的舱门冲开了,军舰大进水引发险情?「这得是多大的设计/制造/管理问题啊!这要是打仗,别人一炮未发,自己的船就先被一个浪击沉了?」甚至质疑,「解放军海军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被喷了个遍,几千吨的军舰是纸糊的?关键的舱门一个大浪就吹开了?」

《中评网》则指出,首先应该要搞清楚进水的部位舰尾,这里位于直升机甲板以下,但又在水线以上部位,是各种水下拖体投放-回收的操作区域,包括拖曳声纳、变深声纳、鱼雷诱饵等。同时,还负责撇系-回收舰船停靠码头系泊时固定的缆绳,一般通称为系缆区。

随着舰载直升机的出现和多用途化,中小型战斗舰艇搭载直升机成了时代潮流。而为便利直升机着舰需要,往往要在尾部设置完整的直升机甲板和机库,这样的代价是不但取消了尾炮,还挤占了系缆区。 但系缆和声呐布放作业仍是必须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舰船设计师把这个区域塞到了直升机甲板之下。设计了开放式结构作业区。这样一来,分划水密区与非水密区干舷甲板也变得不连续了。

▼052C型驱逐舰后部情况。(图/翻摄自中评网)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历史传承,本来就是开敞的「湿甲板」(学名,允许海水上浪开放地带)、工作甲板、非水密区。海上大风浪航行,甲板上浪很正常。 作业的时候这地方也是开敞着的,一般海况下这个位置也不会上浪,当然作业对海况有要求,超过一定的海况就不能作业,同时这一区域也会上浪进水。从结构看,原先侧面和尾部都仍是开放的,外面的支撑结构之间露空,这样一上浪就会进水,不过上浪后排水也容易。而且进水乃至灌满水也不要紧,这里那些绞缆机都具备抗淹没功能。

其次几个门都漏光漏水是怎么回事?《中评网》报导,综合来说这里是「湿甲板」,属于人员活动非安全区,环境恶劣,也不利于雷达隐身,遂逐渐改为准封闭式设计。例如112号哈尔滨舰尾舱在大改后由开放式改装成准闭式,只剩下声呐布放孔、诱饵投放口和观察窗,观察窗也具备了遮挡。

151号郑州舰仍延续了这样的设计(多了两侧的登舰舱门),就是为了减小信号特征,改善隐身性能而已。按传统,这块工作区本来就是全露天的,由历史演进和隐身要求才一步步变成了舱室,这类舱室根本不需要建成水密舱,进水了乃至灌满水了影响也不大。

《中评网》指出,所谓的「设备舱门」,其实就是一个遮掩盖而已。这个区域是非水密区,因此门只有一个紧固夹扣本不算大问题,甚至这里只留开口不装门也是可以的。严格的说,这个「门」,称之为盖子可能更准确。因为连密闭的橡胶边条都没有。

再来探讨排水不畅问题。这个舱室既然是非风雨密闭区,上浪就是必然的,就应当有常备排水措施。首先,这个甲板区域有导缆孔等空隙,大量积水是留不住的。对于少量积水,也设有数个污水井,设计上甲板稍微向污水井倾斜,积水将通过疏排水管路排向舱底水系统。

▼《中评网》报导,这个区域为了隐身效果建成舱室,进水了影响也不大,而且设计时就留有排水孔。(图/翻摄自中评网)

《中评网》指出,052C舰尾这个打坏的舱盖过于简陋,固定扣件单薄而且没有缓冲机构,按理说,这个舷门是应该设计成密闭门的(至少应风雨密,最好是水密),技术上不是问题,完全可以做到。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全避免系缆作业区在大风浪来时仍有少量积水的问题。

当然,一开始赶去关舱盖两个舰员开始的处理上欠缺防护意识,带队并且负伤的还是军官。 去尾甲板损管时,未穿戴任何救生和防护装具,反映出临战观念仍不够强。在大自然面前,哪怕再大的船都不过是一叶扁舟,连主炮都能被大浪给打没了,何况这小小一扇无防护门。海浪的冲击力每平方公尺能有几十吨,不是绳子或者臂力能够应对的。

两名舰员没有携带任何安全保护设备,而且是从活动轴一侧去按住舱盖、操作舱门(应该先用损管木顶住),结果被突如其来的大浪瞬间打翻,带队军官被铁舱盖当场打晕,身受重伤,检查后发现两颗门牙折断,眉骨骨折。从操作角度来讲,这的确属于经验不足。

最后《中评网》回顾所谓「郑州舰舱门被海浪冲开」,这个舱门叫盖子可能更准确。而且事发地段类似于外搭的「阳光房」,是阳光房的一块开启玻璃被风吹开了,不是正房断桥铝玻璃甚至正门、防盗门被风吹开了。阳光房里进了点风,这是设计时就预料到的,不算是什么大事

最后看来,如果没有舰员关舱门不慎受伤,这本来就是个很小很小的事。只是各种原因,被不断添油加醋地弄成危言耸听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