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达人-手绘电影看板画师 谢森山从画匠变艺师
达人座右铭
达人小档案
「我的一切、我的家,都是从电影彩绘而来的。」台湾硕果仅存的手绘电影看板画师谢森山说,没想到一画就是60年,历经传统戏院没落、原料美术漆停产,到电脑输出海报取代手绘看板,但现年73岁的他说,只要体力可以,会继续画下去,因为这是他的兴趣,「也希望技艺传承,这些都是四、五年级生共同的时代记忆。」
现在想看谢森山的手绘电影看板,只能到桃园中源戏院,在戏院老板坚持下,谢森山仍替戏院手绘、安装大型看板,成为当地文化景点、打卡热点,许多知名电影看板或海报还没下片已被餐厅、游乐场预订,用来打造复古场景。
今年中,桃园市土地公文化馆还替谢森山办展,从画匠变艺师,未来他计划开补习班,传授与累积彩绘技艺。
谢森山1946年生于台中,后迁至桃园,身为家中长子,为帮助家中经济,15岁进入东方广告社做手绘电影看板学徒,17岁时已学成一身技法,可独立排版做画出师,20岁退伍后自立门户,一路坚持手绘电影看板,也目睹台湾电影产业快速变迁。
回忆来时路,谢森山感性地说,当初与父亲的一个约定,是日后支撑他再苦也不放弃,要成为一位好的电影看板画师的力量。
少时,他常经过俗称桃园大庙的景福宫,庙后都是戏院,走到戏院边看人家挂看板,心想如果这些看板是他画的该有多好,就跟父亲说,想学看板画画。
他先进入广告社做手绘电影看板学徒,一进门师傅就说薪水、伙食、住宿通通没有,要学就趁空档,在旁边看师傅画,他记下师傅的用色搭配,等下班收工具时,把当天老师傅配的颜色一笔一笔画在笔记本,时常学到半夜,才骑着脚踏车回家。
为了观摩他人绘制的电影看板,谢森山和师兄下班后,从桃园骑着脚踏车到西门町,三更半夜自备手电筒,照着巨大电影看板观察他人的用色与技法,或镶在电影院走廊上的相框画报,临帖字体、纪录海报配色。
20岁退伍后,谢森山自行开业,在1960~1980年代台湾戏院与电影全盛期,他同时与7家戏院配合,不仅画首轮戏院看板,还有巨幅海报,从二楼挂到四、五楼,都是用180平方公分画布拼接,光一个人的脸就要10片画布组合,不仅颜色拼接要一致,也讲究光的明暗层次与立体感,五官神韵也要栩栩如生,持续逾10年。
如今,随着电脑科技进步,手绘式微,手绘电影看板成了复刻珍贵记忆。谢森山说,在时代变迁下,他没有被淘汰,是因为持续画,让外界看到,期许未来这项技艺用不同形式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