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世界各地「安乐死」瞬间!日本记者探索「最后告别」
▲日本国际记者宫下洋一走访世界各国,直击并记录安乐死现况。(示意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安乐死」在许多国家仍充满争议且并未合法,日本国际记者宫下洋一走访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及日本等国家,直击安乐死的「瞬间」和现况,探索生命的究极之问,寻找何谓「理想死亡」的答案,或出版社集结发行,也荣获第40届讲谈社非小说类文学奖,近来也发行来台!
宫下洋一撰写《如果可以好好说再见:以爱告别,人生最后选择的现场纪实》,探讨安乐死最新现况。「安乐死」真的如同字面意思,是一种安详离开人世的方式吗?患者究竟承受着何种痛苦和折磨,以至于决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目送这一切的家属,又是怎么想的呢?
从西方到东方,宫下洋一除了回溯各国患者在死亡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也访问到了他们的亲友,以及持赞成或反对立场的一线医师、相关机构、瑞士协助自杀组织的日本会员、因为「安乐死事件」被问罪的日本医师等。
▲日本国际记者宫下洋一,记录各国安乐死现况《如果可以好好说再见:以爱告别,人生最后选择的现场纪实》。(图/联经出版提供)
例如瑞士协助自杀组织「生命周期」(Life Cycle)创办人艾瑞卡・普莱希克,在某次协助脑中风卧病在床的父亲自杀之后,从此踏入了协助自杀的世界,曾一年协助80个人「结束生命」,其中也包括外国的自愿者。
还有一名住在荷兰的威尔・威瑟,因为罹患鳞状细胞癌而决定接受安乐死。当天他找来亲友举办了一场派对,作为最后的道别,而在照片拍摄后一个小时,威尔就离开了世界,享年66岁。
一位名叫莎宾娜・洁莉丝卡的空服员,31岁时因为脑梗塞失去了行动自由,从此在病床上生活了22年。她接受协助自杀的前一天,她留下遗言希望男友「能够怀抱着希望活下去」,得年53岁。
宫下洋一后来发现,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缺少东方家族社会重视的「群体意识」,所以选择安乐死的阻碍较小。而在国家、文化、宗教等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每个人的想法也会不一样,究竟要怎么死怎么生?其实各凭自己的判断。而读者跟着他丰富的现场纪实报导与思路,也能重新对生命的始终,做出不同观点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