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牌热退烧 华邮:体制改革重于金牌数

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喜欢像傅园慧这样的运动员,尽管她只获得一枚铜牌。(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外媒报导,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迷恋也许在减少,对于未能获得奥运金牌的参赛选手粉丝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苛刻。他们更赞赏有个性的运动员,而不是比赛机器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7日发文指出,对一直寻求以奥运表现的成绩来提高声望中国政府来说,一些运动员表现不佳是一个挑战。在里约奥运开始时热情高涨的官方媒体,上周却竭力降低人们对中国奥运选手团的期望。

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以一心一德追求奥运金牌著称。有潜力的运动员从小就被挑选出来,以奥运夺金为目标进行训练。他们被当局指定接受某项运动的训练。 对大陆媒体或大众来说,运动员只有获得金牌才叫「好样的」,在奥运表现优异也被视为「大国崛起」的重要象征。

中国今年派出416名动员参加里约奥运。这是他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选手团。中国曾希望在本届奥运摘下30至36面金牌。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已是遥不可及,但中国队仍有可能超越英国占据第二位。自2004年以来,它在每届奥运的奖牌统计表上都是名列第二。毕竟,目前中国选手团的表现还不能以「失败」一词来形容

不过有些东西正在改变,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迷恋也许正在减少。一位网友PO文说:「为什么哭泣?中国不再是靠金牌来显示存在感的国家了。这只是体育。」

文章指出,事实上,国家以往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培养菁英运动员,而不是培养基层运动。这意味着普通老百姓跟某些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不深:如果中国在比赛中赢不了,他们会迅速对该项运动失去兴趣

进入网路时代,在中国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奥运比赛的场景正在慢慢消失。价值观也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喜欢像傅园慧这样的运动员:这位古灵精怪、而且常谦虚的游泳选手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尽管她只获得一枚铜牌。 对于未能获得奥运金牌的参赛选手,粉丝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苛刻。他们更赞赏有个性的运动员,而不是比赛机器。

英国BBC网站7日报导,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国内有关「举国体制」的辩论又起,甚至演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之争,这掩盖了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传统上,体育强盛常被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就美国、中国、英国等几个大国来说,对奥运这样重大国际赛事奖牌数量的重视差别也许有限,最大的差别在于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投入与结果之间的差距

中国在半个多世纪前模仿苏联,集中社会的有限资源、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计划经济甚至军事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发掘、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方法,让中国在不少体育比赛中取得突破。这大大振奋了广大人民的自豪感。

但最近这一多年以来,缺乏变化的体制带来了种种问题,并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凸显。特别是全额依靠国家投入、由层层叠叠官僚掌控的不透明机制,不仅落后于中国市场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更产生了种种不公平、甚至腐败的现象,这是目前中国体育发展的瓶颈

支持「举国体制」的评论者说,此一体制有利于社会流动和公平,让体育不仅是富人可以从事的活动,还是许多贫寒农家子弟人生发展的捷径。而反对此一体制的人们指出:不透明不公平的机制导致运动员选拔、培养和比赛中出现许多腐败现象,扭曲了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的精神,过高的投入与过低的效率,压抑了社会大众的参予、以体育活动在民间的普及

目前,国际体育竞技水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医学等多方面的科技水准,培养一个成功的运动员除了刻苦训练外,往往还需要运动科学、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支援。但很多问题并非金钱就能解决,机制是个关键问题

中国体育官员也承认,以国家队龙头的「一条龙」式训练体系,成功率低,很多基层人才培养粗放,在低水准上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在优势项目上人才浪费,而弱势项目又往往资源不足。